五、小结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演进历程,我们发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消沉之后,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降,再次经历了三次大的“复兴”浪潮。一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葛兰西(“国家领导权”思想)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新发现”;二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基于凯恩斯主义信奉的福利民族国家所遭遇的一系列社会瓶颈问题而被唤醒;三是“冷战”后,“新全球化”(“后资本主义”)进程中“民族国家”的重新崛起事象(实质是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的再次勾连。总体而言,这三次“复兴”浪潮,在不同向度与不同程度上,都大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解释力,拓宽了此一理论的研究框架。
值得指出的是,前文从卷帙浩繁的马列经典著作中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其出发点首先在于澄明,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国家主义”(或者“干预主义”)、市民社会之不可超越性的自由主义以及把这二者抽象对立的种种涂饰观点。其次,在此“社会”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在此仅作学术上的探讨。
作为全文的结尾,最后强调,无论是探讨中国“国家安全”从而“国家治理”问题,还是聚焦中国“社会建设”从而“社会管理”问题,都必须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学说为基本理论依据,并在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这一学说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理论地平线。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已经在国家治理乃至社会治理问题上取得了跨越性的进步和质的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依法治国,构建法治国家;依法执政,构建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构建法治社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标题注释:201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新文化安全观’与意识形态建设战略研究”(13C008)。
(作者简介:张明霞、范鑫涛,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医学院思政部)
注释:
①[德]马克思:《马克思致帕维护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8页。
②[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6~187页。
③[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9页。
④[德]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初稿(摘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3页。
⑤⑧[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0、195页。
⑥⑦[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4、812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