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证人难以纾解扶不扶之困

目击证人难以纾解扶不扶之困

扶不扶,已然成为一个既哲学又现实的问题。近日,“扶老太被讹寻证人”的微博消息引发热议,发布这条消息的是淮南师范学院大三学生小袁,根据她的说法,她在近日扶起一位摔倒在地的老人,并帮助家属把老人送往医院,但让她始料不及的是,家属一口咬定老人是被她骑车撞倒的,而给出的理由是——如果不是她撞的,她为什么要帮忙送医院来,还给垫付了医药费?由于事发地正好处于监控盲区,小袁只好网络求助知情人,目前,已有两名目击证人提供了现场照片,并力陈小袁没有撞人。

沸沸扬扬数日之后,终于等来了目击证人,虽然无从确定这些现场照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力证小袁的清白,但至少让我们相信,扶与不扶,并不总是那么地不堪,当然,更应该值得思量的,则是整个事件中,那些让人难以释怀的沉重。比如那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

当信任变得稀缺,当风险可以轻易转嫁,那些曾经被视为美德的扶老爱幼,已然成为道德层面上的期待。于此而言,我们甚至不能因此认为人心变坏,它只是现实环境中不得不做出的“合理”推断。

但是,这些“有罪推定”的逻辑,却会带给每个人冷冰冰的体味,甚至是未知的风险。当这种表达成为盛行的社会逻辑,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在某一天成为那个摔倒在地、无人敢扶的老人呢?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因为自己的善意,背负起始料不及的风险呢?毕竟,不是每次都能幸运地不存在监控盲区,也不是每一次都有及时拍下现场照片的目击证人。再者说,如果一个人的善意要靠冷冰冰的监控和可遇不可求的目击证人来庇护,这难道不会现代社会文明的悲哀吗?

但是,纵然如此,当老人摔倒时,即便不是你我撞倒,你我依然应该要去扶。原因简单而直接,正如春晚小品《扶不扶》中的一句台词——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应既有可扶起的老人,也要有可扶起的人心。当然,这不是在道德层面上的绑架,趋利避害依然不可指责,只是善恶分明如果因为制度上的掣肘而致失序,就是一种令人唏嘘的遗憾了。要知道,扶与不扶本身是没有原罪的,风险之所在,乃是在于缺乏一部坏人法,让作恶者成本足够大,让为善者不去艰难地自证清白,让风险变得不再轻易转嫁,那些混沌的真相还会存在吗?还会有那些变老的坏人吗?唯有法律层面的完善,以实现秩序的重建,才能坚定地守护每个人的善意。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