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四:学科教育资源
京津冀地区共拥有260余所高校,其中不少高校具有行业性或专业性优势,如能加强学科教育资源的联通,则能实现各专业内部及各专业间的优势互补,增进优秀资源利用率,提高综合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效率。
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三校联合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也联合成立了“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将增强教学资源的共享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未来,可能有更多非同类高校进行合作,实现跨学科的学科教育资源联通。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的学科优势不能仅凭其科研成果产出衡量,职业性人才培养、与当地资源的融合、行业知名度、实验室条件、信息化程度等都是可资利用和联合的优势。教学资源的联通既可通过学生流动到授课校实现,也可通过网上课程分享实现,或者探索其他更有效的互动模式。
桥梁五:创业素质培训
创业创新人才不但需要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还需要接受融资、管理、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训练。其中融资是未来创业的存活性能力,政策解读与运营管理是根本。鉴于当前较高的创业失败率,抗挫积极的心理也是必备素养。
当前各大高校均在探索创新创业素质培训方式及课程,虽有些高校的部分项目获得成功,但仍有不少学校设计的项目既不系统也不专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精力,却不受学生欢迎,也加重了教师负担,最终流于形式。
如果能融合三地高校及企业资源,根据各自特点与优势,集中开发一类课程或项目,采取多地多校联合、轮流、校企联办等形式实现培训,不但能降低成本,而且能拓展师生视野,使创业项目提质增效。
桥梁六: 社会资源协调
除了人才与教育资源的流通外,高校还应通过自身的社会资源来为京津冀创业资源的顺利流动提供支持。
首先,为大学生遴选与联通提供信息。创业浪潮下,信息鱼龙混杂,社会经验尚浅的大学生需要帮助进行基础筛选。三地高校如能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为创业者提供及时、准确、平等的创业优惠政策、融资、企业孵化信息。
其次,助力政府社会服务。关注产业、民生、环境问题,为智慧型政府提供治理建议、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支持,都是高校有能力亦有责任承担的任务。
再次,活化校友资源。京津冀地区高校众多,庞大的校友数量具有强大的可挖掘潜力。
最后,对接企业。与企业合作研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不但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实习及实践环节、专业研究生及博士后培养,还可优化高校就业、教材建设,有效促进校企的沟通与深度合作。
(作者莫蕾钰 洪成文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