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围城定律”之忧,何解?

深陷“围城定律”之忧,何解?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7%的受访者认为只要适合自己,无所谓体制。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67.6%的受访者认为要提前培养和明确自身特长与优势,52.3%的受访者认为应少些急功近利的心态。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0%,90后占31.5%,80后占46.1%,70后占16.4%,60后占4.2%,60前占0.8%。(9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体制内,泛指公务员、国企编制内员工或国家管理阶层家属等代表国家权力或依靠国有资产获得收益的群体。一度以来,体制认同成为社会群体的风向标,并牢牢占据着主流民意的地位,以至于出现了“死也要死在体制内”的坚决。正是在如此集体认同下,进入体制就成了年轻人的首选,也因此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观。在个别表现上,千万富翁报考公务员,开着宝马考公务员,女考生连考6年之类的新闻,一度成为公考火爆的象征,也是体制认同根深蒂固的注脚。

国内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发布《2010年铁饭碗特别调查》显示,公务员这一职业对在职人士最大的吸引力,有38.7%的人认为在于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优厚(25.8%)和社会地位高(15.8%)则分别占第二位和第三位。真正因为公务员职业适合自己的个性和特长的仅占1.6%。如果进行数据方面的对比,从近八成在职人员和超七成大学生想考公务员,将进入体制作为首选,到超五成人更注重于个性的尊重,其既取决于体制优势的下降,也表明着公众意识在不断的转变,个体在不断的成长。

任何一个社会,如果职业的取向单一化、同质化和趋同化,这注定不是一种好现象。一方面表明体制内外的差距过大,优势过于明显而使得体制严重影响了个体的选择;另一方面则表明,社会自身的活力不够,社会群体的个性解决不足,缺乏尊重个性、尊重特长和尊重自身的环境。

当大多数人都青睐并致力追求同一个职业,都把进入体制作为优选,并为此不惜浪费时间和精力,这不是职业之福,也不是社会之幸,更不利于个性发挥和个体成长。事实上也是如此,体制内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也会带来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当越来越多的精英和专业人才,都集中于事务性的公务员职业,就意味着社会创新将难以得到释放,而急需人才的企业和市场,则会依旧处于“吃不饱”的状况。趋同化的职业选择下,不但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会失衡,也会限制其创新动力与活力。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在体制内生存,也难以在其间取得成功。若是职业定位不清晰,盲目效仿别人而轻率的进入体制,其结果可能会大失所望。“多年努力进入体制,工作后倍感失落”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人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并没有遵循“适合自己”这个最低标准。当其欲从体制内走出来时,却发现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更关键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之前的动力已不复存在。所以,尽管很多人深陷“围城定律”之忧,然而却未有真正走出来的勇气。

从对体制的无比崇拜和高度认同,到体制认同感的下降,意味着个体更注重个性自由,也更利于激活创新意识,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