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社会心态须提升“软治理”

改善社会心态须提升“软治理”

近年来,诸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背后是不良社会心态在作祟。人们的不良社会心态每每遇到突发事件、公共事件都会放大其负面效应,给社会治理带来消极影响。当前,我国的社会心态问题比较严峻,“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形势并不乐观。党中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以法治手段推进社会治理要求。在法治作为外在硬约束的同时,心治、涵养积极的社会心态无疑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发挥人们内在软约束的基础性工程。

社会心态与社会治理攸关表里相互影响

社会心态是基于特定社会背景而产生、弥漫于人们之间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社会心境状态。它存在于整个社会氛围中,通过人们社会行动中的情绪、情感、认知以及价值取向反映出来。社会心态具有感染性,在一些敏感社会事件中,伴随人们的情感、情绪、气氛等不断感染而出现波动和变化。

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写照。它是人们对当前社会治理状况的反馈与感知,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治理,对社会治理发挥着推动或制约作用。良好的社会心态可奠定社会治理基础,营造社会协商共治氛围,进而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绩效。社会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其中,需要相互沟通和协商,达成满足社会整体利益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各方良好的社会心态至关重要。因为要协商、合作,共同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参与各方立场态度、思想认识、情感倾向和思维方法的大致统一。缺乏良好的社会心态,相互之间容易趋向“零和博弈”,难以相互合作、共谋发展。近年来发生的很多群体性事件说明,不良社会心态是诱发各方之间不信任、相互猜忌,进而相互对立冲突的重要因素。

社会治理是各方通过集体行动而达成的,离不开良好社会心态的支撑。社会治理参与方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而社会治理的目的就是基于人本原则,通过相互协商,实现资源共享、情感共鸣,促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团结合作。这不仅需要以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还需要以心智来约束人们的情绪。人们的心态决定其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决定了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去做,而这是社会治理中最重要、最深层的东西。因此,社会心态是社会治理的隐性前提,决定了人们的外在行为,并影响着社会治理的状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