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把中国梦的贵州篇章写得更加精彩。
要牢牢守住发展这条底线,就是要守好速度底线、收入底线、脱贫底线、安全底线。
守住速度底线,让经济实力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增长速度,也不能让增长速度滑出底线而无所作为。贵州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为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坚实保障。必须着眼于实现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齐头进,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齐提升,大中小企业“三种主体”齐发力,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齐释放,通过挖掘存量、扩大增量、培育动力、激发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守住收入底线,让百姓腰包鼓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根本途径在于就业创业。我们要把增加收入和就业创业统筹起来谋划,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以就业创业促进增收。在城镇,紧紧对接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在农村,紧紧依托特色主导产业,培养一批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确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守住脱贫底线,让小康步伐快起来。贵州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针对各类致贫原因,精准施策。对有资源、有劳动力但无门路的“两有户”,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对因学、因病致贫的“两因户”,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强医疗救助保障。对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两无户”,通过“两线合一、减量提标”方式,以城乡低保政策兜住底线,同时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缺基础设施、缺技术资金的“两缺户”,推动基础设施进村入户,实施好金融扶贫、职业教育培训扶贫。
守住安全底线,让社会环境优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推动大数据在公共安全中的广泛运用,深入实施新安全生产法,加大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力度,用好食品安全云,加快建设药品安全云和社会治理云,织牢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要牢牢守住生态这条底线,就是要守好山青底线、天蓝底线、水清底线、地洁底线。
守住山青底线,让大地常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牢牢守住守好贵州这片宝贵的生态环境。要立足贵州实际,更加懂“绿”、爱“绿”、用“绿”,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编制实施造林绿化规划,扎实推进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研究制定林业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案,严格执行林业生态红线保护问责制度,掀起新一轮林业发展的高潮。
守住天蓝底线,让空气常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对于贵州来说,良好的空气就是人气、财气,可以给老百姓带来福气。要继续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所有燃煤发电机组进行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全面加强建筑、道路、矿山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加快页岩气、煤层气、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利用,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努力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守住水清底线,让碧水常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要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要围绕做好多蓄水、供好水、治污水、防洪水、节约水“五水”文章,在全面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深入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废水治理,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复制推广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经验,构筑水污染防治的坚强防线。
守住地洁底线,让土壤常净。良好的土壤环境是农产品安全的首要保障,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基础。贵州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必须保护好、利用好现有耕地和草地,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要以推动绿色化生产为契机,大力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计划,对基本农田进行永久性保护,坚决守住贵州这片净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