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新模式:提升产业关联度和互补性
■探索
今年四月底,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三地的66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共同发起并签署了《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其中指出,三地要搭建合作平台,优化跨区域合作环境;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三地互补性对接;培育中小企业,筑牢文创园区产业基础;创新合作模式,加速跨界文创产业共赢;实现园区结对,打造三地文创品牌形象等。
近年来,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北京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旅游等领域优势显著,新兴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意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丰富,对周边区域形成巨大的辐射作用;天津具有深厚独特的“津派”文化底蕴,文化艺术产业、广告会展产业等产业优势明显;河北省则形成了出版印刷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业等行业为主导的特色文化产业。
然而,业内专家也提出,尽管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发展各具优势,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三地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整合和系统利用,文化投资大量重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同质化竞争。此外,三地相关政府部门都以行政区域为范围、以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为目的,着力完善自身产业结构,而忽视外部借力和协作,导致京津冀区域内并未形成分工合作的产业空间结构。
“未来,要发掘理清三地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寻找互补性和关联性,自觉地进行有效整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乔以钢说。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指出,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设计服务业成为京津冀经济升级换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力量。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升级换代过程中,将产生一系列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会。
“未来北京的高科技企业能否引领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提升?它需要有市场,需要有消费群体,需要有在发展过程中从土地到其他各个方面的支撑,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支撑。”金元浦指出,要以互联网思维促进信息共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加强文化金融区域合作,联合进行创意人才的培育和孵化器的建设。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要重点在产业政策互补、财税政策协同、要素市场共建等方面寻找突破口。”郭万超建议,要加强区域文化企业、项目及产业园区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转移和对接。北京可以将传媒影视、动漫及演艺行业的部分产业链分工分散至河北,三地的文化产业园区之间可深化开展品牌共赢、资源共享及项目共建,在具体协同发展模式中,可积极探索“总部—生产基地模式”“创意策划—成果转化模式”“主副(新旧)园区模式”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