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京津冀 文化协同发展基因(4)

激活京津冀 文化协同发展基因(4)

摘要:在文化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已经开始起步。目前,三地已建立了三省市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开展专题调研,系统研究三地文化协同发展整体规划,同时也正在努力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辐射毗邻三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破除障碍:打通京津冀文化“血脉”

■思考

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产业近几年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仅2014年上半年就新增文化企业145家,注册资金达7.72亿元,其中不乏京冀企业来新区落户。“只有坚持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机制、开放的市场推进三地文化合作,促进文化市场要素合理流动,才能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推动京津冀区域文化一体化。”天津滨海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文化领域覆盖面广,承担功能众多,加之既有行政体制的惯性,整合与规划难度较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演艺文化交流、各种文化产业形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旅游休闲等都具有不同的内在规律和产业生态,如何平衡不同目标和诉求,实现跨区域的统一布局与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难点所在。

郭万超分析认为,目前,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化效应较低,主要也是源自区域内文化资源未能充分整合、统筹,“条块分割”式行政管理模式弊端突出,缺乏高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意、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倒流”,未形成统一的区域文化要素市场等原因。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突破旧有机制障碍,实现三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要打破传统旧有行政规范阻力,让区域内更多的文化企业、项目和园区流动起来,贯通产业链。”郭万超建议,要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市场,特别是破除阻碍产业协同发展的各类现有规范,施行京津冀共享相同税收优惠的统筹政策,进一步探索京津冀税源分享机制,成立三地共同投资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三地共建互惠项目。

在文化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已经开始起步。目前,三地已建立了三省市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开展专题调研,系统研究三地文化协同发展整体规划,同时也正在努力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辐射毗邻三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专家建议,政府应明确责任,减少对市场主体的过度干预,回归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的位置上去,利用市场手段促进资源要素流动,以产业集群为基础进行京津冀文化产业空间再造,为文化产业合作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政府还应破除阻碍产业协同发展的旧有机制阻碍,完善统一的文化要素市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打通京津冀文化“血脉”,加快区域内外文化信息流、客流、商品流、资金流的运转,从源头上激活京津冀文化协同活力。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