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盘统筹: 拓宽协同发展战略视角
■数据
据统计,目前环京津20个县(市)中,图书馆有7家未达到国家评估定级标准,文化馆9家未达标,达标率仅为65%和55%。在未达标的文化馆、图书馆中,多数由于馆舍面积不足或馆舍陈旧而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工作。
这一数据清晰地说明,京津冀公共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特别是河北与北京、天津还有较大的差距。缩小差距、实现协同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构建京津冀文化发展新格局迫在眉睫。现状的差异却难以掩盖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发展的共同愿望。
京津冀三地中,文化产业实力最强的是北京,人才、资本密集。但要继续做大做强,需要更为广阔的资源腹地和市场支撑,向邻近的天津、河北渗透是北京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天津文化产业实力居中,拥有海运、空港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较完备的产业基础,只有借助引进承接北京的人才资源和上下游产业链,才能将这些优势快速转化为实际效益。河北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文化资源丰富,将为京津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对于京津冀三地而言,推动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社科院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万超指出,京津冀是中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地区之一,文化发展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前景。然而,三地由于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城市功能角色定位等因素所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区域性产业关联度和互补性偏低。
从全局角度看,文化的渗透性极强,行为方式、思维习惯等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商贸、交通、生态都是协同重点,而文化的协同发展无疑也是题中之义,不可缺位。将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纳入京津冀全盘大局中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分工合理的互补式发展格局,是京津冀未来实现协同共赢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步伐加速,京津冀文化一体化也紧锣密鼓推进:2011年9月,京津冀区域协作主题论坛让更多人认识到文化协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战略中的重要性;2014年8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签署;2015年3月,《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签署,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已经逐步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郭万超指出,京津冀探索文化协同发展路径,必须明确指导理念和协同原则。要打破传统发展思维,站在统领三地文化发展的战略视角,把三地文化发展放在全盘大局里进行统筹。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三地‘移盆合栽’,而是实现‘有效嫁接’,增强生命力,从而实现更高效益的发展。京津冀三地要对现有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梳理,共同对文化协同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发展合力。”天津市美术协会主席王书平说。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德旺指出,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均衡发展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要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交流机制,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的新办法和新机制,三地可共同开展相互采购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传统文化项目合作,并通过科技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