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指导(2)

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指导(2)

认识战争规律,目的全在于运用。《论持久战》依据抗日战争所特有规律,总揽战争全局,提出了战争指导方针,系统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第一,能动地争取战争胜利。抗日战争有赢得胜利的客观条件,但胜利不会自动到来,必须经过主观努力,特别是在中日强弱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赢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第二,兵民是胜利之本。赢得抗日战争的力量之源在哪里,这是战争指导必须回答的问题。《论持久战》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

第三,实行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于战争中。在战役战斗中自觉能动地执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方针,离不开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总的说,抗日战争应该是有计划的,而战争计划应带灵活性,处处照顾到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指导战争需要必胜的信念,更需要科学方法论,以引导思维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毛泽东指导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把对问题的思考提升到哲学高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解决问题。《论持久战》既是一部传世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一部军事哲学著作,包含着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为认识战争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第一,坚持“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这是战争指导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论持久战》着眼于时代发展,着眼于中国国情军情,从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这场战争所独有的特殊规律,从而准确预见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和最终结局,并提出了一整套切合中国抗日战争实际的战略指导原则,其中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路线。

第二,坚持客观的、全面的观点。《论持久战》从中日双方的全部特点出发,合乎逻辑地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论断,其中所坚持的就是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即从事实出发,不能有任何的主观臆造,这就需要认识和分析敌我双方的全部特点及其本质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正确的战争指导。

第三,坚持战争指导的辩证法。战争情况是辩证的,战争指导也必须是辩证的。《论持久战》辩证认识和处理优势和劣势、主动和被动、进攻和防御、持久和速决、内线和外线、歼灭和消耗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提出了高度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为赢得抗日持久战指明了道路,同时也在中外军事思想史上立起了一块丰碑。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原所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