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基数与结构的挑战:须直面“未富先老”之势
除了资源环境这一基本国情之外,我国在“十三五”及中长期所必须面对的另外一个很现实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众多和老龄化已呈“未富先老”之势。人口方面,总结来看大体有如下几点突出问题:
首先,我国人口总量世界第一,从以人均指标划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这一标准来看,我国步入高收入阶段注定是“路漫漫而修远”。按照世界银行2013年发布的数据,位居世界第二的我国GDP已达到9240270百万美元,但中国人均GDP仅为6807美元,距离全球人均GDP平均水平10613美元相差3806美元,距离高收入国家人均GDP水平12616美元相差5809美元,距离美国人均GDP水平53042美元相差46235美元。这意味着:若想让我国人均GDP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我国的GDP总量需要达到16791970百万美元,即追平美国GDP总量。人均指标如迟迟不能达到高收入标准,我国经济就会停留在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即落于“陷阱”之内。
其次,我国人口结构已呈现明显的老龄化。有学者测算,人口老龄化对于中国整个养老体系形成公共支出压力的高峰,约出现于2030-2033年间,从现在算起,已不到20年的时间。在高峰期出现以后,这种压力的缓慢下降还要有几十年的过程。要看到在这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之内,我国养老体系从硬件到服务所有的投入必然产生一系列的压力性质的要求,势必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负担与拖累。
再次,由于教育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劳动力供给结构问题,也是我们直面“中等收入陷阱”所必须考虑的不利因素。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经验来看,以色列和日本都是整个亚洲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国家。以色列颇有针对性、优质的高等教育为其科技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劳动力基础,且是全球工业国家里平均学历程度排位第三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和荷兰。而日本除了教育的普及和具有较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以外,还特别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且在其企业制度中特别重视人才培育,一直不断促进并保持着高水平的科技研发能力。总体而言,我国目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劳动力与经济发展所需人力资本现实需求还存在着较明显的错配,被动摩擦已在影响就业水平和消费水平,处理不当就会严重制约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与“软实力”不足:无形中制约着我国的创新力
我国的深厚文化积淀如何转为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因素,一直是困扰中国人的难题。实际生活中,不少中式文化的消极因素,至今无形中制约着我国的创新力,人们往往不敢为天下先,不善于思辨和冒险创造,社会弥漫“官本位”的思想意识,惯于服从上级而不敢、不能发表真知灼见。这些文化与传统意识特征,形成“软实力”的不足、感召力的欠缺,实际上制约着全球信息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变化中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文化积淀与意识、信仰转变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因子而非制约因子,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才可能得到有效落实和发挥作用,“综合国力”中“硬实力”的上升才可能与“软实力”的打造相伴而行,使中国的现代化之梦不至落空,这更是一种深刻的、综合性的挑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