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局长严以用权研讨发言(2)

人社局长严以用权研讨发言(2)

二、深刻剖析“用权不严”的原因

(一)“用权不严”的表现。用权不严,必然滋生腐败,主要表现在:一是公权私用。主要表现在社保待遇审批、技术技能评定、项目审批、协调资金等方面。二是假公济私。主要表现在滥用公款公物、购置高档车辆、办公用品、公车私用等方面。三是滥用职权。主要表现在不给钱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钱给了好处就乱办事,以人情代替原则,用权不公正、做人不公道、处事不公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方面。四是人事腐败。主要表现在凭关系用人,拿官职做交易,培植亲信,排斥异己,玩弄权术、拉帮结派、收买人心,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拉关系、走后门等方面。五是为官不为。主要表现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想当官捞权谋利,对工作不负责任,遇到矛盾绕道走,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怕得罪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安稳稳保位子、庸庸碌碌过日子等方面。

(二)“用权不严”的心态。一是逃避心态。认为只要遵循潜规则,随大流,就会法不责众,放纵一下也无防。二是侥幸心态。认为托自己办事的都是朋友熟人,关系好,靠得住,天知地知,只有你知我知,一定不会出事。三是吃亏心态。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奉献一辈子,没有得到提拔重用,没有得到表彰奖励,老实人吃亏,于是产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的想法。四是贪婪心态。个人占有欲望强烈,盲目攀比,追求名利地位,天大地大我是老大,不知厉害,不顾后果,胆大妄为。古话说:善恶一念间。一个领导干部能否做到“严以用权”,取决于用权的心态,心态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与修养,心态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心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党员干部要切实破除“官本位”等特权思想,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一个追求权力占有和独特享受,把权力当作身份、等级、荣誉、地位和权势的资本,讲究排场和特殊享受甚至炫耀权势的领导,心中一定充满了以权谋私的恶念。这样的领导,怎么能够做到“严以用权”呢?

(三)“用权不严”的危害。一是对党和国家危害严重。践踏公权,损害公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影响党的形象、国家的形象、干部队伍的形象,给党和国家事业、给人民利益造成损失,败坏党风、政风,带坏民风。二是对家庭和个人危害惨烈。在政治上,断送政治前途;在经济上,变得倾家荡产;在名誉上,落得身败名裂;在亲情,顷刻众叛亲离;在家庭上,瞬间家破人散;在自由上,身陷囹圄失去自由;在健康上,长期心惊胆战伤身害体。一句话,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做到“严以用权”,必定害党害国害人民害自己,最终必将是断送人生的路子,抹掉头上的帽子,腾出臀下的位子,吐出储蓄的票子,搬出居家的房子,抹黑亲人的面子,搭上自己的身子。真可谓:用权任性一阵子,必将害苦一家子;人生辛苦一辈子,最终一无所有进笼子!

三、确保“严以用权”落到实处

(一)恪守党纪国法,做到“严以用权”。党员干部始终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用党章规范言行,用入党誓词约束自我,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坚决执行党的决定,永葆党性纯洁,做到思想先行。“法无授权不可为”,任何权力的运行都要遵循法律法规的轨迹,任何级别的领导干部都没有法外之权,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纪国法,凡事立之有法、用之有规、行之有据,自觉维护各项规章制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国家现在推行“简政放权”,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公开权力责任清单,目的就是为了让权力之手规矩起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是让权力张牙舞爪,而是让权力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让领导干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实现严以用权,做到落实政策雷厉风行,执行政策不打折扣,立规矩树新风,确保各项政策方针真正造福群众。

(二)坚持心中有民,做到“严以用权”。人社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改善民生来开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心中有民,就是要爱民敬民、亲民为民、取信于民,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始终坚持心中有民,作决策、抓工作、办事情时才能多想群众利益、多听群众意见,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虑,帮民之所需,缩短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永远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只有始终坚持心中有民,才能增强公仆情怀,情系群众、融入群众,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始终坚持心中有民,才能做到多办民生实事,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事情,关心特殊困难群体,制定政策多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努力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人社政策带来的福音。

(三)牢记职责使命,做到“严以用权”。党员干部要知道权力意味着责任,没有不承担责任的权力。在其位,谋其政。用好权力,首先要明确职责所在,心中有责,时刻牢记肩负使命,始终做到兢兢业业、勤勉干事、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一不当糊涂官,行其权,尽其责,属于自身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应当尽心尽力,决不能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二不满足于当“太平官”,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若只得意于手中的权力,而淡漠或忽略自己应尽的责任,就会导致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只有牢记职责使命,才能形成秉持恪尽职守的宝贵品格,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办急事,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只有牢记职责使命,才会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活用政策为群众解决难题、适用政策为群众提供服务、巧用政策为群众创造机会,真正发挥人社工作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作用。

(四)心中常存戒尺,做到“严以用权”。心存戒尺,就是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慎、行有所止、清廉自守,时刻牢记修身律己,始终做到严格自我要求。我们手中握着的是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两个大权,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为党和人民办事,严守纪律红线,筑牢廉洁防线,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不管什么糖衣炮弹都偏差不了自己内心的戒尺,时时亮起党纪的红灯,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人。目前,很多群众认为我们政府公信力不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贪污腐败绝对是一大祸根,“吃别人最短,拿别人手软”,一些人为了顺利办事,请客吃饭,送钱送物,然后再提出一些不情之请,如果我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无视道德底线良知,就很有可能被金钱所惑、美色所诱、名利所累,这样的后果必将祸害无穷,损害的不仅是你个人名誉地位,更是群众对整个单位的作风建设嗤之以鼻,唾弃万年。

因此,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内心都应该心存一把戒尺,时刻衡量自己的作为,是不是符合规章制度?是不是符合法律法规?是不是恪守道德底线?是不是符合群众的标准?只有心中戒尺常存,才能把住权力界线,秉持公心、依法依规、阳光操作,知所循、知所守、知所惧,正确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以权力的规范运行取信于民,更好地将权力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也只有把我号内心的戒尺,才能夯实道德底线,严以用权,权以严用,坚持修身与齐家并重,塑造良好的人格操守,培育美好的家风,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努力做一个让群众满意拥护的干部、同事下属敬佩信服的领导、亲朋好友引以为荣的榜样、回顾人生问心无愧的人,以严以用权、奉权为民的良好形象活在当下。

【公文写作栏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