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家园。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更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为广大市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强调要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研究员,近年来广泛参与系列重要信息化规划和政策文件研究起草工作,以及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指导工作,本文是围绕政策解读与前沿问题对他的专访。
智慧城市建设属地方事权,但必须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辽宁日报:《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是目前为止指导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最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作为研究起草工作小组组长,首先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文件的背景及其政策取向。
单志广: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在今天这样一个转型时代,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视域来看,推动信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就是全局,智慧城市、“互联网+”、大数据就是三大典型。因此可以说,智慧城市是当前信息经济最主要的一个载体。
随着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应用”等概念的流行,近些年我国智慧城市相关试点非常多,已接近600个,其中住建部先后公布的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就达到286个,包括辽宁省沈阳市的6个试点区(市),还有营口市、庄河市等。但毋庸讳言,从总体建设情况来看,试点偏多、浮躁过热、政出多门的问题比较明显。此外,尽管智慧城市建设属于地方事权,但由于国家层面一些部门政策不一致、标准不统一、规范不协调,彼此之间不具备很好的一致性,不能与地方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去年8月,《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努力。文件发布后,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共25个部门组成 “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并形成部际协调工作机制。
辽宁日报:部际协调工作机制进展得怎样?下一步的重点是什么?
单志广:针对前期存在的典型问题,部际协调工作机制从国家层面来研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一些重大问题,协调各部门制定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作用十分明显。目前,25个部门已经形成比较好的政策联动机制,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除了研究和制定政策,部际协调工作机制还负责加强对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和监督考核,协调组织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等。下一步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行动抓手是评价体系,目标是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这个评价体系不久将发布,值得辽宁省相关部门及从业者高度关注。此外,政策性障碍是制约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政策性改革创新也是部级协调工作机制下一步的重点。
辽宁日报:评价体系作为一种“倒逼”机制,发挥着独特功能。您认为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单志广:总的来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应该包括两大类,一是能力类指标,二是成效类指标。前者是指一个城市的基础怎样、成熟度怎样。直言不讳地说,经过在各地的调研我们发现,虽然一些地方获得了智慧城市相关试点的资格,但其能力远远没有达标,甚至是数字化还没有实现,就急于扛起智慧化的大旗,这就有“大跃进”的风险。对此,要从基础设施情况、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创新体制机制设计等方面,来考察一个地方建设智慧城市的能力是否充分和完备。后者是指智慧城市建设对当地公共服务的普惠化均等化、社会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生活环境的生态化宜居化、产业发展的高端化现代化,到底发挥哪些实际效果。
智慧城市要用实效来说话。这个实效,不是单纯信息与通信技术项目建设的效果,而是反映在各个业务层面上的效果,包括产业、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表现,是让百姓能够切身体会到的那种实际效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