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闪辞族”是否需要多一些理性(2)

90后“闪辞族”是否需要多一些理性(2)

摘要:挥别校园,应届毕业生踏上了自己第一个工作岗位。本该是踌躇满志大展拳脚的时候,但在网上“闪辞”却成为了“职场新人”们探讨的新话题。不少毕业生刚工作不久便选择了辞职,其中大多尚未过试用期或刚转正几天。记者了解到,有很多人是在短短一两个月的工作中有了新的想法。在“闪辞族”中,多是在普通企业工作,而进入国企和政府机关的新人则相对稳定。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闪辞,何尝不是在用“跳槽”学会成长

“闪辞族”指的是频繁更换工作,每份工作的时间都不长,甚至只干了一天半天就辞职的一类人。“待遇低,压力大,环境不好,领导操蛋,同事不好相处,干着没劲……”在“闪辞族”那里,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是他们“想走就走”的理由,而且在年轻人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有人说,频繁跳槽于个人职业生涯并无益处;有人说,热衷“闪辞”是不负责任,没有担当的表现;甚至有人说,闪辞就是在用“跳槽”逃避成长。笔者认为,对待“闪辞”倒不必一味担忧指责,这何尝不是年轻人学会成长的一个必经的过程。

“闪辞族”的“主力军”是90后的大学毕业生,相比他们的父辈或者是哥哥姐姐,他们个性更加张扬,对个人价值的期待更大,成长过程中的失败挫折经历更少,从校园进入社会,阵痛期和转型期肯定会更长,而长期的职业规划,仅凭他们个人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抉择。于是,“跳槽”成为他们与社会和职场磨合期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在“跳槽”中,他们逐渐看清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逐渐看到了自身能力与职业需求的差距,逐步度过了青春的焦躁和迷惘,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逐渐磨掉了满身的“倒刺”和“尖牙”,这不就是成长的过程,沉淀的过程?

“上山时,时常改变方向的人不可能最先到达顶峰”,这话不错。可是,没有最先达到顶峰的人可能也没有错过沿途的风景。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到达顶峰”并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也没有必要非拿出“干一行爱一行”的老观念来“苦口婆心”劝告年轻人。

“如果你无法忍受我最坏的一面,你也不配得到我最好的一面。”有人用玛丽莲·梦露的话劝告“闪辞族”学会积累、忍耐、沉淀,确实有道理。可是,这句话也可以拿来劝慰对“闪辞族”和“闪辞”现象过分担忧的人:如果你不能忍受年轻人试着生存、学会成长的一面,你也就看不到他们拨开迷雾,铺就锦绣的那一天。

【启示与思考】

当今社会高学历的人才比比皆是,各行各业的工作也像海浪一样,不断拍打着苦苦追寻工作的人们。求业者在梦想与现实间徘徊着,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朵浪花。然而,现实很残酷,一切都不会如想象的那么顺利,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无奈的坚持自己梦想中选择了安身立命的工作。就这样,社会出现了一大批被称为“闪辞族”的年轻人。一些专家认为,这些90后的大学毕业生个性过于张扬,无法适应工作,不懂得肩上的责任,因此频繁跳槽。但是,“闪辞族”频繁跳槽的背后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奈,还有对自己梦想的那份坚持。

大学生回到市场再次寻找工作,这是一种勇气与决心,试想如果一个人真正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谁愿意再次浪费精力并背负不负责任之名跳入求职的浪潮?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对工作过分挑剔的人,他们不顾责任、不顾家人的反对,对工作过于挑剔和苛刻。然而,我们知道,这种人还是少数,更多的“闪辞族”还是前者居多。

因此,我们应该给“闪辞族”们多一些包容与谅解,看到他们频繁跳槽背后的无奈。“闪辞族”们也应该多一些理性,在决定跳槽之前,从各方面多考虑,切忌意气用事,只有用理性换来的辞职,才不会让自己后悔,也定会换来自己理想中的那份工作。

对于此类就业现象,希望人们多一份理解,更希望“闪辞族”多一份理性,毕竟,“‘闪辞’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