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改革:注重抓源头
在衡阳、承德、临沂、沧州、保定、马鞍山、无锡、苏州、安阳、百色等诸多城市中寻找共同点并不容易,但它们却因为一个共同特征被社会所关注,那就是这些城市的主要负责人都曾被环境保护部“约谈”。
每次“约谈”后,这些城市都会有些变化。态度上,既包括山东临沂市长张术平的“我向你们保证,不会再接受第二次约谈”,也包括河北沧州市长王大虎感慨的这是“一剂猛药”。
最重要的还是环境质量的改善。比如承德,今年1至5月,PM10和PM2.5同比分别下降11.6%和22%;比如驻马店,同一时期内,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9天。
“有新环保法撑腰”,说到为何能如此直面问题地进行“约谈”,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汪冬青直言不讳。今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地方政府和饱受环境污染侵害的公众已经开始逐渐感受到这部环保领域基本法的威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环保、生态的地位显著提升。人们既要发展、又要美好环境的心愿,在一条条“干货”十足的改革措施中得到体现。
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节能减排的指标和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排列在一起,并放在了很靠前的位置;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
来自决策层的决心,直接反映在环境的变化上。近日,环保部通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较大幅度下降。
诸多考核也开始将环保纳入其中,比如在官员考核、地方发展指标等方面,不再以GDP一刀切,甚至有些地方主动取消了GDP考核,把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此举在分析人士看来,就是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