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祭月节”,也是“团圆节”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应该说,是华夏民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从上古时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变而来的敬月习俗,以及流传几千年的祭月之风,它实际上是华夏民族的“祭月之节”,这个节日保存着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学思考,蕴含着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说法,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吴刚折桂的美好传说,还有月饼起源与元末起义之事等等,无一不是附着在中秋节上面的美丽传说,这些美好传说与故事,又进一步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严格地说,中秋与中秋节日是两回事。《周礼》中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其中所说的“中秋”还不是指节日,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隋唐时代,特别是盛唐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诗歌勃兴,科举开考,无数背井离乡的士子,在丹桂飘香的时节由“举头望明月”的月神祭祀,由纪而祭,由祭而庆,人们并不十分刻意追求在秋夕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就成了这一秋月祭赏之节最佳的选择。唐代文人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该是多么优雅的活动啊,天上的一轮明月逐渐披上了人情的薄纱。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也为民间富户、土豪所效仿。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节日。但宋代山河破碎,外敌侵扰,中秋的节义有了更不一般的内涵,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团圆”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出来,“祭月”与“团圆”,才使中秋节的习俗内涵变得完整而更富意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祭月情感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期盼合二为一,奠定了中秋节日文化的基本内涵。中秋节,是“祭月节”,也是“团圆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