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2 转引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3 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页。
4 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5 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6 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76页。
7 转引自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340页。
8 转引自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页。
9 转引自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72页。
10 [日]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2-283页。
11 转引自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页,注释①。
12 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894年卷,转引自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
13 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76页。
14 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15 转引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16 转引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17 参见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8页。
18 威谦·伍德维尔·罗克希尔,中文名,柔克义,外交官、汉学家。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1873年毕业于法国陆军学校。曾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军中服役。1876年退役。1884年赴任美国驻北京使馆二秘、参赞。1886年至1887年任驻朝鲜临时代办。1888年退出外交界,1888年至1889年、1891年至1892年曾两次去蒙古、西藏考察旅行。1893年回国复入外交部门供职。1894年至1896年任第三助理国务卿,1896年至1897年任助理国务卿,其间推行门户开放政策。1897年至1899年任美国驻希腊、罗马尼亚公使和总领事。1899年辞去公职、任共和党国际局主任。1901年9月代表美国逼中国签订《辛丑条约》。1905年至1909年任驻华公使,1909年至1911年任驻俄大使,1911年至1913年任驻土耳其大使。1914年被袁世凯聘为私人顾问,赴华途中病死于檀香山。著有《1891年和1892年蒙藏旅行日记》、《喇嘛之国》、《藏族人类学笔记》。
19 孔华润(Warrn I. Cohen)著,张静尔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20 孔华润(Warrn I. Cohen)著,张静尔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
21 参见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5页。
22 孔华润(Warrn I. Cohen)著,张静尔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
23 1853年,俄国和土耳其爆发克里米亚战争,英国、法国和撒丁王国先后参加了对俄国作战。1856年俄国战败,战争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俄国丧失在黑海驻扎舰队的权利,黑海沿岸的要塞全部拆除,比萨拉比亚南部的一块土地划给土耳其。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俄国对中亚的市场和资源需求增大的同时,对外扩张力度增大。1865年俄军攻下塔什干城,侵占了浩罕大部分土地。1867年俄国击败布哈拉,建立保护制度。沙皇以所占的草原地区和中亚诸汗国的土地,成立了一个直属陆军的土耳其斯坦省,此后便将目标直逼进入印度最后的屏障──阿富汗。另一方面,英国从南方对俄南下的战略进行了有力的反制。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上在印度建立起殖民统治。1839年和1878年英国两次出兵阿富汗,占领坎大哈,进逼喀布尔,迫使阿富汗承认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877年至1881年俄国对土库曼进行军事征服。1884年,英国怂恿阿富汗艾米尔尽力扩张北部边界──今天苏联解体后在阿富汗北方出现的五个独联体国家帮助西方人更好地实现了这个愿望,俄挥师南下占领原属伊朗的梅尔夫。1885年,俄阿两军交火,阿富汗军队战败,俄军占领阿富汗班吉,此事几乎引发起英俄之间战争。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向议会提出拨款1100万英磅的要求,并计划由黑海进攻俄国。俄政府闻讯迅速作出反应并获得德奥及法国的支持,迫使英国妥协。1885年9月俄国和英国签订《伦敦议定书》,在牺牲阿富汗基础上达成划分阿富汗边界的原则。同年英国占领朝鲜巨文岛,准备一旦俄国向印度洋突进并由此引发英俄在中亚冲突,就在远东地区牵制俄国。这一策略后来为1894年和1902年1月30日英国和日本签订的条约所代替。
24 转引自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77页。
25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3卷(192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26 转引自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8页。
27 参见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184页。
28 转引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29 1798年后,面对拿破仑法国的崛起,无论是杰斐逊还是他的拥护者,都不愿意看到英国的崩溃。这一年,他写道:“英国的完全屈服不啻于一场大灾难。”他接着说:“但令人高兴的是,这不可能。”他在1803年指出,美国将会“大大遭秧,如果有什么灾难让人类失去了用来抵挡有时是所向披靡之洪流的这样一道防波堤的话”。转引自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30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33卷,转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69页。
31 鲍·亚·罗曼诺夫著:《日俄战争外交史纲》,转引自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页。
32 T·丹涅特著:《西·罗斯福与日俄战争》,转引自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页。
33 参见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3页。
34 孔华润(Warrn I. Cohen)著,张静尔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35 孔华润(Warrn I. Cohen)著,张静尔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0-71页。
36 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6页。
37 参阅孔华润(Warrn I. Cohen) 著,张静尔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1-72页。
38 转引自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1页。
39 转引自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2页。
40 转引自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1-282页。
41 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6页。
42 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3-284页。
43 转引自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8-289页。
44 转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45 参见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46 转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47 转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48 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5页。
49 转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50 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51 转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52 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53 参见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8页。
54 转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188页。
55 参见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0页。
56 参见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6页。
57 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2页。
58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海军将领,历史学家,“海权论”的主要创立者。生于纽约州西点(West Point)。1857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1885年为设在纽约波特的海军军事学院讲师,讲授海军史和战术史课程,曾任该院院长(1886-1889,1892-1893)。1898年在海军作战局任职。1906年晋升少将。被西方公认为研究海军史和海军战略的权威。1902年当选为美国历史协会主席。著有《制海权对1660-1783年历史的影响》。
59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 1880-1959)美国国务卿(1947-1949),陆军将领。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成敦(Uniontown)。1901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曾两次在菲律宾服役(1902-1903;1913-1916)。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潘兴将军的副官。1924-1927年任中国天津美军第十五兵团指挥官。1936年授准将衔。1939-1945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主要军事顾问,并作为军事代表随总统参加过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等地举行的国际会议。1944年晋升五星上将。次年退役。后为杜鲁门的特使,以“调处”为名赴中国参与国共谈判,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1947年回国后出任国务卿,为担任该职的首位职业军人,任内以他的名义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9年去职,任美国红十字会主席。翌年出任国防部长,任内爆发朝鲜战争。1951年离职返乡。获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称马歇尔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第一战略的设计者”。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60 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8页。
61 转自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62 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63 1939年德波战争爆发后,英、法政府对德宣战,并表示要履行保护波兰独立的诺言。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联邦也相继发表声明,支援英、法对德宣战。但英、法政府实际上是宣而不战,未认真援助波兰。当时德军主力已投入波兰战场,在西线只留下少量兵力防守齐格菲防线,但英、法军队却不积极作战。总之,从1939年到1940年5月,英、法和德国在西线均未展开大规模的战斗行动。德国人开始把这种战争叫做“静坐战”,西方有人称之为“奇怪的战争”。其实,“奇怪的战争”并不奇怪,这是英、法统治集团对“祸水东引”犹抱幻想的产物。此处意志美国纵容和利用日本侵略为美国充当远东战略“清道夫”。
64 1937年12月12日,日本攻陷中国南京,并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同日,日本在南京长江中炸沉美国炮舰帕奈号和石油公司3艘油轮。3人遇难,43人受伤。轰炸时天气晴朗,船顶有美国国旗,显然是日本向美国挑衅。结果是日本人只的道歉并于23日付了一笔赔偿费,此事不了了之。事后美国国务院鼓励美国人从中国内地撤出,阻止美国商船向中国运载飞机和军火以免被日本海军截取。
65 美国国务院编,张玮英等译:《美国外交文件·日本,1931—1941》(The U.S.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Japan::1931-194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66 刘绪贻 李存训著:《美国通史》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300页。
67 美国国务院编,张玮英等译:《美国外交文件·日本,1931—1941》(The U.S.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Japan::1931-194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9-503页。
68 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69 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23页。
70 转引自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71 孔华润(Warrn I. Cohen) 著,张静尔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
72 但事实上,即使在日本袭击珍珠港,日美全面宣战后,尽管日本对美国出口全面停止,而美国对日出口却没有停止。如下表所示:
73 参见刘绪贻 李存训著:《美国通史》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280页。
74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75 参见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76 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26页。
77 资料来源于刘世龙著:《美日关系(1791-200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202页。
78 参见刘绪贻 李存训著:《美国通史》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79 早在1823年4月28日昆西·亚当斯就古巴问题在写给西班牙公使的训令中说:“如果一个苹果被狂风暴雨从它成长的树上吹落,它别无选择,只能落到地上”。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94页。
80 [英]C.A.麦克唐纳(C. A. MacDonald)著,何抗生等译,:《美国、英国与绥靖(1936-1939)》(The Unitate, Britain and Appeasement,1936-193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24-25页。
81 “狂飙突进”:德国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学运动,此处转意用于比喻日本南进迅猛之势。
82 参见刘绪贻 李存训著:《美国通史》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
83 转引自刘绪贻 李存训著:《美国通史》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84 [英]C.A.麦克唐纳(C. A. MacDonald)著,何抗生等译,:《美国、英国与绥靖(1936-1939)》(The Unitate, Britain and Appeasement,1936-193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26页。
85 转引自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86 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796页。
87 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798、799页。
88 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284、826页。
89 转引自[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页。
90 参阅韩永利著:《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1 [日]大野健一著,藏馨、藏新远译:《从江户到平成》,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92 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25、826页。
93 转引自黄仁宇著:《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94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1900-1989),东方学家。生于华盛顿特区,幼随父前往中国。1915年就学于英国坎伯兰圣·比斯学校,4年后回中国。1920年在上海的报馆工作。1922年起在北平和天津阿诺德公司任职,会汉语、蒙语、俄语。1924年从事对中国的调查和著述工作。1926-1927年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广泛旅行和考察。后定居北京。1937年到过苏区,同年返美。1938年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佩奇国际关系学院,次年任院长。1941年奉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之命出任蒋介石的政治顾问。次年返美后在战时情报局供职,负责太平洋战区工作。1945年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经济代表团团长的特别经济顾问。同年出版《亚洲问题的解决》,主张帮助亚洲国家确立其在世界中应有的地位。1963年至1975年期间任英国利兹大学中国问题教授,1972年任该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麦卡锡主义时期曾受到调查,并被诋毁为“苏联间谍”。著有《通往土耳其斯坦的荒漠道路》、《满洲——冲突的摇篮》、《现代中国的形成》、《中国的历史和革命》等。
95 参见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100,目录:29,案卷:11:“苏联大使潘友新1941年12月2日与拉铁摩尔谈话记录”。转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369页。
96 引用赫尔利1943年11月20日致罗斯福的报告,载《美国对外关系—1943年,中国》(英文),第143-146页。转引自I. Epstein: Woman in World History:Life and Times of Soong Ching Ling (Mme. Sun Yatsen), 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Beijing, China, 1993, P420.
97 卫林等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