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方位多角度反对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2)

从多方位多角度反对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2)

摘要: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跨学科研究的结晶,这在新中国“前十七年”史学“五朵金花”的绽放中表现尤为突出。目前,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与方法,也为我们批驳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和论据。

其三,坚持历史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认识与具体的语境密切相关,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一定的历史认识可能是真理,但一旦超越了一定的时空范围和具体的历史条件,置于不同的语境之中,则可能是谬误。历史虚无主义者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就违背了历史主义的原则。认识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尊重与坚守“历史真实”底线

历史虚无主义者用精心挑选的资料碎片,篡改、伪造历史,以主观臆想和假设来认识和阐释历史,他们所犯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违背历史“真实”。

历史一般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类经历过的客观过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客观历史;一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史料和历史观念、思想等,对客观历史的记述与阐释。对前者而言,不论是虚无主义还是什么主义,也不论什么主体,都是改变不了、歪曲不了的,因为前者已经固化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无法改变也无从改变。对后者而言,则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因为记述、研究的主体不同,依据的史料不同,历史观与历史思想不同,对客观历史的叙述、理解与解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是,在历史的记录、叙述、理解、解释等各个层面,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历史的“真实”。其中,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是主观成分最多的环节,它们可以突破证据的限制,也可以逸出真实之外,但不能不接受“真实”的约束。“真实”既规定了它们的底线,又限定了它们可以大体发挥的空间。

 强化学者主体责任

历史学家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研究历史、编撰历史、普及历史的行为本身就是塑造未来的重要力量。

具体到抵制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一方面,要求历史学家或学者加强对中国近代历史、中共党史和中国历史上重大问题的研究,拿出有理、有据、有力的学术性成果,从学术学理上批驳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另一方面,在历史知识的社会普及层面,历史学家或学者应该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社会化进程,引导社会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认识历史,使大众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

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借鉴和运用不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技术手段,越来越成为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并加深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为我们深入认识历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跨学科研究的结晶,这在新中国“前十七年”史学“五朵金花”的绽放中表现尤为突出。目前,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与方法,也为我们批驳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和论据。

总之,从史观的科学性、思维的多元性、历史的真实性、主体的责任性,以及跨学科方法的运用等综合方面系统、整体推进,能更有效地批评、抵制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