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TPP对中国的影响:TPP绝无可能将中国孤立或排除在亚太经济圈之外,尽管短期内所造成的心理冲击不能忽视,但长远影响主要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应对。
一些分析认为TPP将孤立中国,或将中国边缘化。这无疑是过分夸大了区域贸易安排的影响力。区域贸易安排的本质是WTO+或WTOx,即在WTO现有规则基础上的深化或拓展。WTO现有的规则已经实现了相当高水平的自由化,其进步的空间是有限的,特别是发达国家。事实上已经有一个类似的先例可以证明区域贸易自由化对第三方负面影响的有限性,即欧盟。欧盟的经济规模略逊于TPP,但其一体化程度远远高于TPP。但在欧盟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中,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从未受到任何可见的负面影响。因此,TPP绝无可能将中国孤立或排除在亚太经济圈之外。但不能忽视TPP在短期内所造成的心理冲击,特别是在近期中国经济处于下行而美国经济稳步复苏的背景下,TPP的达成进一步削弱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从而造成更大的资本外流,影响中国金融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稳定。从中长期来看,TPP的影响还主要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应对。但如果假设中国维持不变、也不加入TPP,而TPP不断扩展,则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不断累积,中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联系被不断替代。尤其是中国的投资环境会相对持续恶化,跨国公司的生产资本会转向其他地区。
第三,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对于TPP我们完全可以平常心对待,可以选择申请加入,也可以选择不加入;在TPP之外,中国也有多种可选择的路径。
基于前文的分析,中国的态度首先应该是淡定,TPP没有什么阴谋,只有阳谋;没有什么遏制,只有倒逼。TPP的意图早已昭然若揭,我们也早已有所准备和应对。作为局外人,我们无法影响TPP的进程,也无需太在意其结果究竟如何。也正因此,中国应对TPP也大可不必急急火火。尽管TPP的最终文本尚未公布,其发展方向无非就是市场化和自由化,这与我们的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总体方向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主要在于速度和程度。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是渐进和持续,即既要控制速度,考虑经济和社会的承受力,又要持续加码不停顿,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压力和活力。以此原则,我们对于TPP完全可以平常心对待。既可以选择申请加入,通过外部压力,在谈判的过程中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并最终达到TPP的“高标准”。也可以选择不加入,按照自身的节奏,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计划,不断加深市场化和自由化,从而接近甚至超过TPP的标准。不过,以往的经验也表明,缺乏外部压力的改革开放会在速度上落后于国内外的预期。因此,在TPP之外,中国也有多种可选择的路径,包括加快RCEP谈判、中日韩FTA谈判、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等,这些举措都可以有效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从战略主动性上看,眼下最有利的选择可能是加快中欧、中美BIT谈判,特别是中欧BIT乃至今后可能的中欧FTA谈判。因为在双边谈判中,中国可以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无论在谈判节奏还是开放步骤上,可以更加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而欧盟在TPP谈判成功的背景下也倍感压力,希望扩大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参与度和影响力,中国则无疑是其最佳的合作伙伴。当然,中美BIT如果能够取得积极进展并尽快结束,同样可以有效对冲TPP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