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造大国,我国正面临内外双重挑战。内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中央的引领至关重要;对外,我国主要竞争力依托低成本劳动力,但这一优势已经基本丧失。
在此背景下,加速推进经济结构升级是唯一出路。作为制造大国,转型的核心还是制造业,有两个关键点:技术和体制机制。很幸运,眼下正在掀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其对产业的渗透程度前所未有。如若运用得当,通过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适时引导新常态经济,便可在新经济产业形态下实现弯道超车,进而推动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因此,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应运而生。
不能忽视的是,如今,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已经密不可分,推动其创新需要依靠新的体制机制。过去多年来,我国作为一个追赶型经济体,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借鉴日韩经济体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了自己的模式,但面对新技术革命,我国和那些走在技术前沿的国家一样,面临着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市场的
试错成了寻找正确道路的重要探索方式。
中国制造业需构建好生态
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中国的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需探索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更好发展的同时,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新的技术革命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中国转型升级,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水平和竞争力?因此,中国制造2025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未来10—20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工业4.0也好,中国制造2025也罢,最核心的还是落在制造业部门怎么转型升级上。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会影响未来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因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根本不单单是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核心还是把制造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提升到中高端,因为只有制造业实现了中高端的发展,服务业才可能更好发展,最终国家经济转型才可能成功。
发达国家制造业,特别是德国,过去在制造业领域有非常好的基础和经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包括德国工业4.0在内的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可能会对整个世界制造业的格局带来一些新变化。
即便在德国也可能同时存在2.0、3.0、4.0,而中国这个问题更严重,制造业大多数仍处于2.0时期,少数在3.0时期,达到4.0标准的微乎其微,不得不面对多层次境况。因此,需要把国际上好的理念、经验和中国制造业的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落到实处,使制造业部门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生态。
框架容易建,但是生态是一个有机体,各种组成部分应该有良性循环的内在互动机制,而不单单通过外部的因素将其拼接成一体。
无论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都是对其产业基础设施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整体测试及考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