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十二五”:调结构成效显著 三大变化惠民生

回眸 “十二五”:调结构成效显著 三大变化惠民生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即将在今年年底画上句号,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上日程。

将时钟拨回到2011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在主要目标章节旗帜鲜明地提出结构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以史为鉴,方知兴替。在“十三五”规划渐行渐近之时,对过去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进行回顾和梳理,无疑是下一步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参考。

回望“十二五”,“调结构”与“惠民生”相融并促,结构调整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三大变化也在不知不觉间推动了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

变化之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正是新一轮改革的题中之义。“十二五”以来,在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下,我国产业重大结构性问题得到改善,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三大产业发展并驾齐驱并逐步完成结构优化。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万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11连增”;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主要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到30%,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逐步实现共同发展。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步展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更是成为新的发展热点;实体经济转型阵痛之时,真正拥有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的工业企业开始崛起。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服务业的异军突起。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规划目标是在2010年的43%基础上提高4个百分点,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历史上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到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上升到48.2%,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到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已占据半壁江山。

数据不仅仅停留在纸面,切实的福利也已惠及个体。“进城务工的机会更多了,以前父辈们到工厂打工,现在我们的职业选择更丰富,收入高了,工作也更体面”,从山西农村来到北京,在一家连锁快餐店打工的小林向人民财经表示。

的确,随着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弱、农民工就业难等问题得到了极大地解决。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也大量涌现,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手。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