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仰望灿烂的文艺星空,我们想到了中国军人,应该具有的世界眼光。
习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习总书记此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的外国经典名著,都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经过岁月的淘洗,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这些文化风格迥异,但都闪耀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
习总书记在讲到第一个问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时,首先提到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雅斯贝尔斯是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哲学教授,于1949年写成了《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主要从哲学的高度和文化形态视角,对人类社会的种种历史现象进行深刻阐释和理论概括,并提出了“轴心期”理论。在他的著作中,西方世界并不是人类文明的唯一中心,因与在西方广泛传播的“西方中心论”并不一致,所以在很长时间内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忽视。
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到的《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四种本集,是印度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吠陀”的本义是“知”,也就是知识。这四种本集,相当于“中国的《易经》《尚书》”,千百年来在印度被奉为圣典。
习总书记在谈到第二个问题,即“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时,提到了“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的长篇小说《怎么办?》。该书创作于1862年至1863年期间,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作,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因坚定反抗沙皇封建专制主义和农奴制被捕入狱,在沙俄的监狱中写下了被誉为“生活教科书”的《怎么办?》一书,产生了极大影响,被列宁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
习总书记当年在陕北农村插队时,“走了30里路来取回”的《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一部诗剧,长达一万多行,通过对浮士德所经历的校园、爱情、政治等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他追求真理和完美人生境界的精神历程。
被习总书记引为“精品”的《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的作品,描写了农家女爱玛悲剧的一生,揭露了造成其人生悲剧的浮华社会。
习总书记提到的“反映了两河流域上古人民探求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心境和情感史诗”的《吉尔伽美什》,是目前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史诗,4000多年前就在两河流域口头流传,并大约在公元前19至16世纪形成文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人民创作的英雄史诗,“赞美了人民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品质。”
习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还提到了《神曲》《十日谈》《巨人传》,这些作品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来的传世佳作……
爱读书者,必有大志;善读书者,必有大成。习总书记为什么读这些外国名著?为什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这些人类文明的经典?
军队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思想的现代化。中国军队越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越是要善于汲取外来养分。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作为21世纪的中国军人,我们必须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向经典致敬,向经典学习,从而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作为军队的作家艺术家,更应善于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洋为中用,民为军用,赋予强军文化以昂扬的有血性和阳刚之气的鲜明特征;要以世界视野、全球眼光,大胆吸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中华军旅文化宝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