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斑马线”想说爱你不容易(2)

“3D斑马线”想说爱你不容易(2)

“3D斑马线”遮不住城市管理短板

作为交通标志的一种,实用、规范是对斑马线的基本要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准明确规定,人行横道线为白色平行粗实线(斑马线)。交通标志的规范管理不仅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问题,更体现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交通标志杂乱无章,直接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宿迁市交巡警支队的解释是,建设“3D斑马线”是建设“活力之城”、“旅游之城”以及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小小斑马线,竟然被赋予了这么重大的“意义”,很有几分“上纲上线”的意味。不过,不管打着什么冠冕堂皇的幌子,斑马线都不该“玩花活儿”,否则既不安全,还有劳民伤财甚至搞“形象工程”之嫌。

实际上,真正的“3D斑马线”,是用立体斑马线模拟路障,从不远处看,就像是一条条长方体路障,主要起到减缓车速的作用,对此也是有着严格规范的。宿迁的相关部门认为随便搞些3D图形就是“3D斑马线”,恐怕是误解了“3D斑马线”的本义。而近年来,热衷于在斑马线上做文章的地方委实不少,类似的问题也出了一大堆,说到底,城市管理水平并没有提高,又想糊弄一下上级视察,也就只能“玩花活儿”了。

于是,结果显而易见,仅仅10天后,宿迁的“3D斑马线”便被“推倒重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返工”并非因为质疑如潮,而是考虑到斑马线绘制工艺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几个绘制了3D斑马线的路段出现路面打滑情况”。看看,连最基本的施工工艺都缺乏保障就匆匆上马,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吗?这样既无必要,也不符合相关规范的所谓“创意”,还是早点收了神通吧。

3D斑马线:玩创意别丢了安全

“3D斑马线”不是国内首创,加拿大有鱼骨头形,美国有钢琴形状、拉链形状;也不是宿迁首创,浙江台州市有“五线谱”、成都市有条“爱情斑马线”、长沙有“土墩子”等等。斑马线是舶来品,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城;“3D斑马线”也是舶来品,国外城市先玩,然后被国内“拿来”。

斑马线能不能一改过去的呆板、老土形象,“卖萌”玩“3D”?窃以为,作为一种偏于小众的艺术行为,在一些小城市、偏僻路段玩玩无妨,若似宿迁,说什么“3D斑马线代表时尚潮流,目前仅起步于国内外少数前沿、时尚国际大都市,对增强城市魅力、集聚人气商气、助推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未免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你见过世界上哪个城市是靠“3D斑马线”来聚集了人气、商气,还“助推动经济发展”?

仅从艺术角度,将小黄人、熊大、熊二、光头强等立体卡通人物搬上“3D斑马线”,确实令人赏心悦目,就像四川美术学院两旁的建筑物墙壁全涂上美术作品,让人仿佛进入艺术隧道,成为城市一景。具体到斑马线这一特殊载体,需要回答:斑马线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毫无疑问,斑马线为行人安全而设,旨在提醒司机减速通过,礼让行人。“3D”究竟是有益还是有损于这一功能?那就比较复杂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于司机,若是初来乍到贵地,临近“3D斑马线”才发现前方有“人”“动物”“土墩子”或“倒锥”等等,于是采取紧急制动,情况就有点不妙,当后车速度较快、车距较短时,容易发生追尾。对于见惯“3D斑马线”的老司机,又容易出现另一种情况——“狼来了”效应,假作真时真亦假,在其它斑马线看到真正妨碍物时,也以为是“3D”,那可就惨了。于行人,“中国式过马路”本来就是一件很冒险的事,集中注意力有时也防不胜防,要是注意力被“小黄人”分散,危险系数更高。于道路,如果因为绘制“3D斑马线”而损害道路质量,像宿迁出现“路面打滑”情况,那更是“人祸”。所以,“3D斑马线”偶尔玩玩即可,不可全面推广,更别以“增强城市魅力”视之。

城市需要创意来给混凝土森林增色,给市民生活添彩,但无论如何创新,安全是第一位,尤其是“马路创意”。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