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一周年学习交流会专家发言

摘要:10月19日,北京市委讲师团宣讲家网联合光明日报举办了“纪念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一周年学习交流会”,北京市委讲师团团长、宣讲家网总编辑贺亚兰同志主持会议。会议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重大意义、当前文艺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以及媒体如何将学习宣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引向深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光明日报北京站副站长董城、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等专家学者参会。

 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傅  谨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1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与戏曲界的关系很密切,我主要以戏曲研究为主,跟大家交流一下我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之后对自己行业的一些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感。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时候,始终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做最核心的内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学习、阅读的经历中,数十年来没有看到哪个国家领导人把传统文化提到那么高的一个高度。习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三句话非常重要,非常完整地阐述了传统文化在今天文艺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面对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长期以来我们总觉得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一笔“负资产”,甚至有时候我们觉得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包袱太重了。这样的想法阻碍了民族文化的繁荣,阻碍了艺术的发展。

以我做京剧研究的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几十年来看到传统艺术、传统文化、传统表演的方法,包括表现传统的故事,在当代艺术中受到的肯定和赞美的高度不足。大家知道,(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戏曲有一个明显的滑坡过程,直到今天,这个过程都没有结束,导致戏曲这样一种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样式跟观众产生严重的疏离感,两代人之间失去原有的亲近感,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民族文化认识严重不足。这种对历史文化价值的漠视,有哲学的根源,有思想文化的根源。

新文化运动以来,几代人都把民族艺术、民族文化、民族思维方式看成是我们的民族向前发展的阻碍。这些观点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几代人对民族艺术没有认同感、没有亲近感、没有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眷恋。所以,习总书记的讲话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让我们可以开始重新认识民族传统对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这不光是艺术样式的问题,也包括内容的问题。我前几天参加军艺的一个会,我们在讲到英雄主义的时候,讲到部队英雄的时候,我提到这个看法。我说,我们讲英雄,一定不要只提当代的英雄,历史上那些民族英雄杨家将、岳飞等等,难道不是我们中国的英雄吗?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利用传统资源,看不到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对今天的战士的激励作用,那么我们要建设部队的战斗力就会有困难。整个社会也是这样的。假如我们割断历史,那么我们民族的前进,我们民族的发展,艺术的繁荣一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21世纪初以来,党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都有根本的改变,这几十年的改变凝聚成了今天新的社会共识。我不敢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问题已经解决了,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那么习总书记的讲话是不是能够迅速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我相信还要有一个过程。但习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告诉我们在这个社会,在这个时代,要繁荣文艺,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因此,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提高涵养很重要,对我们的精神领域也很重要。

在习总书记讲话一周年的时间以来,我清晰地感受到,方方面面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年变化更加明显。各个新闻媒体,包括各个剧团,也会更多地去重视传统艺术的传承,重视经典剧目的重新演出,这些现象都很重要。其中,包括万众瞩目的国家艺术基金。一年来,国家艺术基金也开始在基金的资助项目设置上,更多地注重传统剧目的加工、修改、挖掘、整理等,更重要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是戏曲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我在参加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的时候有一个发言,提到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很多人把国务院办公厅的政策和1951年的“五五指示”(即《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放到一起看,从戏曲的角度来看,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52号文件和60多年前的国务院文件是不一样的。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发的文件是《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这次国务院印发的文件是《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让我们看到,过了60多年,我们在整个国家层面对于戏曲这样古老艺术的基础认识发生了观念上的改变。如果是60多年前的社会、60多年前的政府,当时的主流形态认为戏曲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改革。而今天,我们终于意识到戏曲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传承,传承是关键。今天,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能够把“传承”当作戏曲发展的核心,而这种文件在60年前、30年前不可能出现,理性地推动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认识与传承,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够健康稳步地发展。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割断历史,如果对自己民族悠久的历史没有自豪感,我想他在当今世界是不会有发展潜力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里面特别提到力戒浮躁。他讲了很长的一段话,其中就指出,很多人认为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浮躁。坦白地说,我们对当下的文学艺术现象是不满意的——领导不满意,专家不满意,中央大概也不满意。一方面在于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的许许多多的乱象,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确实看不到精品力作。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有‘高原’缺‘高峰’”。习总书记是一个厚道人。他说我们有“高原”,而以我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是洼地,没有高原。同时,他也很明确地说没有“高峰”。为什么没有高峰?这就从根本上说明,我们从上到下都对当下的文化艺术现象是不满意的。

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造成文学艺术没有“高峰”这样一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接受和继承还远远不够。

“浮躁”大概是当下文学艺术创作中最致命的问题了。而导致艺术家浮躁的原因有很多。从文化部门的角度来说,导致浮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没有给那些潜心创作的人创造一种好的机制的保障。所以,近年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以来,为了给潜心创作的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好的制度性的保障,文化部推出了很多的改革措施。

我所说的没有制度性的保障指的是什么?比如说,很多年来,文化部为了鼓励创作,有文华新剧目奖。文华新剧目奖刚推出的时候是给最近一两年创作的作品的,相关部门马上意识到这是有问题的。但这不光是文化部的问题,包括“五个一工程奖”等也有类似的问题。大家知道,剧团在八十年代后期的市场上出了问题。剧团要发展,怎么办?它越来越依赖于政府的资助,所以它要给政府有所回报。原来的剧目是给人民看的,后来就变成了给政府的回报,而给政府的回报的最好办法就是要获奖。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所有的奖项都是鼓励新剧目创作的,因此剧团只能把它大部分的资源和精力都用在了新剧目的创作上。创作完了、获了奖就丢在一边,再也不要看了,然后接着创作下一个剧目。很多年来,我一直在批评这个现象。我觉得我们的文艺创作就像狗熊掰棒子一样。

其实,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美术创作是不一样的。美术创作是画好了画以后就完成了,文学创作也是小说写好以后创作就完成了,但戏剧不是这样的。新剧目创作出来以后,要不断地演出才能体现出价值,而且大部分的舞台艺术作品是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完善、修订,然后慢慢成为精品的。历史上优秀的戏剧作品没有几个是一出来就成为精品的,很多的经典剧目都是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成为精品、经典的。因此,像戏曲这样的样式是需要慢慢地磨砺的。而当我们的文化部门的鼓励措施仅限于新剧目的创作的时候,就带来了一个特别不好的导向——促使或者诱导剧团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速成的剧目创作上。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文华新剧目评选以来,全国2000多个剧团一年创作3000多个新剧目,但大部分都是废品。其实,这不能全部怪剧院,主要是与政策导向有关。本来是好事,但奖项设置出问题时,就会变成坏事。近年来,尤其是2014年以来,文化部作了调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终止了各种评奖。2015年,文化部一直压缩各式评奖,目的就是为了给剧团更宽松的时间,使其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从容的心态去寻找好剧目。文化部还推出了艺术基金。这些政策会使文艺界渐渐脱离原有的急功近利模式,好让艺术家有充分的时间打磨作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精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一个要点,也是文化部这几年政策调整的方向。习总书记讲话后,文化部更加坚定地推进制度性改革。当然,不是没有阻力,有很多剧团一时不解,难以接受。但文化部的态度很坚决——不是说不要评奖,而是评奖机制须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

评奖改革只是制度性改革的一个方面,文化部还推出了其它政策。2015年,所有的政策都对那些潜心创作的、长时间打磨精品的剧团和艺术家给予鼓励。这个非常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里,大篇幅提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处理这两个“效益”的关系使文艺界陷入两难的境地,这是因为关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不能统一起来,怎样看待二者的关系”的问题,一直有争论。文艺座谈会的第二天,有家报纸以“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为标题作了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确实谈到过“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但有些同志片面地认为,习总书记对市场有比较多的质疑和否定态度。其实,完整地看习总书记的讲话,就知道他不是这个态度。改革开放30年来,文艺界摆脱了片面追求社会效益的局面,不再把文艺简单地视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开始认识到市场是老百姓审美趣味的特殊体现方式,因此才对市场的价值和作用有了更积极的认识,进而才有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文艺繁荣。

尽管现在文艺界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客观地来看,现在的文艺比(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大部分时间更多,老百姓也有更多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去欣赏。从单位时间来看,今天的社会里面每一个人每天用在文化娱乐说的时间大概是以前的好多倍,这证明我们文化丰富了,艺术繁荣了,至于怎么出现精品、怎样出高峰是另外一个事。我不认为我们(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有什么高峰。我也是看着、听那些东西长大的,坦白地说,我不认为那个时间的大部分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戏曲领域有一个样板戏,大家对样板戏的评价很复杂。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也认为样板戏艺术非常精致的,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让我选择年代,我一定选择今天,而不是选择出现样板戏的时代,今天能够看到多元的作品,不同的审美趣味可以得到满足,这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有利于我们时代的繁荣发展。

怎么去处理好两个效益关系?这是习总书记给我们提出了大问题,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只有同时处理好两个效益的辩证关系,我们的文艺政策才有可能健康。

我们这个领域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十几年前的新一轮文艺体制改革对于艺术界产生很多的震荡,改革的过程很复杂,我参与了改革政策的制定及其推进过程,所以感受很深。全国上上下下很多剧团有很多批评,有很多抱怨情绪。因为对这轮改革不满,比较容易滋生出一种倾向——对于市场本身的抵触情绪、对于市场化的抵触情绪。很多人批评我说我鼓吹市场化。我想,文艺是需要有市场的。其实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市场,我们所有的作品——即使是最优秀的作品的社会效益都无从全面体现出来。所有艺术作品体现社会效益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市场来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花木兰》《功夫熊猫》是为了说明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可是这两个作品也可以说明习总书记谈的另一个问题——社会效益问题。我们知道,美国人通过好莱坞电影传播美国价值。我们可以不认同美国价值,但我们一定要虚心认真学习美国人如何用市场化的方式传播美国价值,这是好莱坞最成功的地方。我们只有学会如何用市场的方式传播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所以,一定不要把市场看作坏东西,不要看成是我们的对立面,一定要客观地认真地看市场。

当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得很深刻,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我在习总书记讲话以后写了一个文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优秀的文艺家从来都是市场的主人,不是市场的奴隶,因为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艺术家都在引领着观众的趣味,都在观众读者的前面,不是后面,他们不是市场的奴隶,而是市场的主人。人类历史上大部分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在市场化的环境里面产生出来的。市场化的环境,当然会使很多人走向堕落,成为观众的“尾巴”,但优秀的文学艺术也有能力驾驭市场,有能力成为时代审美趣味的引领者,这要看我们文艺家自身的修为。出现坏的作品不是市场的毛病,是艺术家本身出了问题。

我们经常讨论这样的问题:怎样学习总书记讲话来提升自我,怎么样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中有适应能力,怎么样能够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怎么样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家。我想,这就是学习总书记讲话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传承民族艺术,做好制度设计以及辩证的认识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这是我简单的看法,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