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一周年学习交流会专家发言(2)

摘要:10月19日,北京市委讲师团宣讲家网联合光明日报举办了“纪念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一周年学习交流会”,北京市委讲师团团长、宣讲家网总编辑贺亚兰同志主持会议。会议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重大意义、当前文艺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以及媒体如何将学习宣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引向深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光明日报北京站副站长董城、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等专家学者参会。

文艺繁荣呼唤优秀的文艺评论

顾勇华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原书记、高级记者

2

我今天想把我的学习方法和大家做个交流。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我就非常关注相关报道,包括会议的报道、文艺单位开座谈会的报道。今天我看了本次会议议程,有马克思主义专家、哲学专家、还有文艺专家,这样一个布局让我感到北京市委讲师团对今天的座谈会是很有想法的。下面,我从一个记者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

第一,我是怎么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第一个,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个最新成果。虽然之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稿看不到,但是我认真听了。之前我也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听中组部的同志说,这个讲话有三个稿子,第一稿是会议班子写的,不太满意;又请示习总书记写了第二稿,没有采用;第三稿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己写的稿子,大家从“8.19讲话”可以很好地感受到他的文风,文艺工作座谈会也是,这是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话。我想到了两个文艺座谈会,两个文艺座谈会的背景都是在国家重要发展时期,一个是在延安时期的文艺座谈会,那时还在打仗,要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但毕竟是在战争的环境中,在战争环境下去讨论文艺问题,这个考虑是非常深远的。这次同样是在国家发展很关键的时刻,我们需要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我们需要正确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来熏陶我们的大众,这个时候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其深意是值得充分地说一说的。

既然这么重要,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学校的通识教育,因为很多关于文艺的东西可以成为通识教育,孩子从小受到熏陶,文艺修养不是一天达成的,这是一个熏陶的过程。贯彻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还包括能不能使它变成通识教育。第二个,现在讲创新创业,这是一个国家大战略,非常了不起,但是创新创业真的离不开好的文化熏陶。在思想方法上,我们经常一讲创业,就讲比尔盖茨,讲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于是得出结论,没上完大学也可以创业,但是没有人提比尔盖茨受到的教育环境,他爸爸妈妈是怎么教育他的,大家知道的不多,其实美国青年做事业和他们的教育还有文化氛围是离不开的。还有爱因斯坦,我们总是说人家的不足,比如,四岁不会说话,但没人提他所处的文化环境。

我们要下决心把学习搞上去,而且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树立一个很基本的东西,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念,这一点我们太缺乏了,巴金也好、沈从文也好,他们最出名的作品都是他们最熟悉的东西,就是他们从小感受的东西,他们有独到的文艺眼光、有天赋,观察到了并且最后形成了文艺作品。

我去年到怀来,《怀来报》就是当年文艺部长提的字,当年那个地方就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基地,大家创作都会到群众当中去,因此后来文化领域出现了很多流派,这是大家所熟悉的。

第二,文艺单位在贯彻学习中是排头兵,我们文艺单位不能光表态,更重要的是要创作。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我们这次南京大屠杀申遗成功,但慰安妇的问题没有申成,就是因为文艺作品不像传播、不像理论文章、不像报纸,文艺作品会反复的播,反复的演,反复的会让大家去感受。大家都知道《辛德勒名单》,中国也发生过解救犹太人的事件,但我们却没有产生这样的艺术作品。在二战的时候,犹太人蒙难,全世界都对他们关门了,只有上海开了一个口子,这是出于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犹太这个民族特别有意思,他至今不忘记中国人救了他们。2010年,我在上海见到以色列的年轻人来问路,说他爷爷曾经在哪个地方获救,他一定要到那个地方看一看。

最近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了,同时,上海有一对明星结婚。社会舆论对两位明星的关注度明显高过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是说大家不崇尚科学,我们的电视台电台不停地讲青蒿素,但很少有人知道青蒿素是什么,我们缺乏反映这些内容的优秀文艺作品。我们不能光表态,要拿出好的作品来。

第三,文艺评论。我们现在基本上拿时事评论代替了文艺评论,现在的作家要有文艺评论,你的创作思想是什么,文艺创作的内涵在哪里,我们怎么去读你的作品,要拿出有说服力的文艺评论,特别是文艺批评,文艺批评越深入越有作品。我最近看3D《霸王别姬》,我看了以后还是觉得京剧是国粹。我们当前有很多优秀的剧目,可是为什么大家不喜欢,我想可能出在审美的问题上,一个文艺作品怎么看出它的美?怎么感受它的精?怎么能让大家受到优秀文化熏陶?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在文艺评论中下点手,哪怕红了脸,得罪人也不在乎,因为我们是为了文艺的真正繁荣。

我们现在有个现象,对人或作品要捧就捧上天,要骂就特别狠,文艺评论要说公道话,要把人物很客观的评说好,因为有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的文艺评论,网上的东西就乱了。比如,关于花木兰,有人说她是女神。还有人说花木兰没有正史,只有《木兰辞》,词中有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网上有些“民族爱国网友”不干了,为什么?因为花木兰是可汗的部下,她是一个外来入侵者。说她是女神一些人,说她是外来入侵者又是一些人,所以文艺评论要给出一个公正的说法,从文艺作品的角度,谈一谈作品的深入人心程度,人物刻画技巧,说说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个是需要的。

还有我们在文艺作品评论的时候有时很偏颇。比如,《岳阳楼记》,因为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楼。就有人说了,范仲淹不深入生活,根本没去过,这是一种说法。可是仔细读读《岳阳楼记》,它是一个评论,范仲淹是看人家画的画,描写的部分就是看图说话,没有问题,把烟波浩渺的气势写出来了。这篇文章终究是篇评论,落脚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写的很好。如果我们文艺评论能够深入生活,就能把很多道理讲清楚了。如果不能深入,那么一个作品就没有感染力。

就说这些,希望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会有一些帮助,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