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2)

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2)

标准化是形成科学有效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工程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治理体制一直是我国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亟须实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

以标准化为抓手,加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管制型、审批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利用标准化手段,发挥标准协调一致的特性,系统制定和推行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更好地规范公权、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推动服务要素配置均等化、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提供程序化,可以高效、公平地运用公共资源,并引导社会资源更好地满足群众合理需求。例如,浙江省推行的“四张清单一张网”制度,就是利用标准化的方法,全面梳理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使部门权责的法律依据、实施主体、分类分工、运行流程规范化,构建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又如,杭州市拱墅区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集团,努力使全区各个社区的居民都享受到同等标准的卫生服务。

以标准化为手段,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绩效。借鉴国际先进的社会治理经验,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例如,被授予“中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示范县”称号的浙江省安吉县,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制定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乡村生产生活新环境,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新发展,建立乡村治理新模式。这既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据可依,又方便政府考核督导,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这一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已上升为国家标准,并作为标准化成功案例刊登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旗下权威杂志《ISO焦点》上。

以标准化为依据,加快形成社会协同共治格局。在社会治理中强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就是要在保持市场和社会有序的同时增强市场和社会活力。为此,必须建立更加具体、明确、系统、权威的社会规范,制定完善相关标准体系,为社会协同共治提供遵循,为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及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提供规范。例如,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开展社区家政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整合各方力量,建立了政府引导、协会主导、企业支撑、社会参与的新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家政企业管理水平,而且促进形成了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