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成为新型智库建设排头兵(2)

大学应成为新型智库建设排头兵(2)

大学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高校是学者汇聚之所。高校教师在传统的教书育人使命外,还肩负资政启民、经世济民的使命。这就需要科学分工,让有资质或潜质的高校教师向智库学者转型或兼顾智库工作,并对其他教师予以激励。

一般而言,高校教师成为智库学者具有五方面的优势:一是自由性。高校教师工作方式相对自由,时间弹性大,完全可以开展长期、基础理论研究,为智库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储备。二是独立性。高校教师具备较独立的人格、学格,可以按照自己专长独立开展政策咨询和课题研究。三是学术性。中国问题光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不行,必须基于扎实的学术研究。具有自己学术体系的高校教师将成为智库学者的翘楚。四是学科性。智库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依托,以学科发展为土壤。高校教师中学科带头人、学位评审人不少,完全可以在智库评估及相关学科支持上发挥协调作用。五是可持续性。高校教师带博士生、硕士生,给本科生授课,通过指导其论文,为基础性、理论性、长远性智库研究课题培养梯队,并累积成规模效应。

具体而言,高校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应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中国教育与学术转型。

人才培养目标:中国情结与世界关怀。智库型人才是中国情结与世界关怀的很好结合。高校服务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也是激励自身实现教育与学术双转型的过程。高校培养的学生如果“言必称希腊”,便无法指望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与话语权能够建立起来,也不能指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肩负起时代使命。以世界眼光关注中国问题、展示中国气派、呈现中国风格,应该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通过解决中国问题而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思路,应该是高校培养智库型人才的努力方向。

人才培养路径: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围绕“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思路展开。科学本为分科之学,传到中国却成为金科玉律,否则就不科学。这就要求高校学科与课程设置,必需针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开放的时代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种应试教育、一本教材管十年的教学,应借助智库建设的东风,以服务智库发展为标杆予以尽早淘汰。

人才库:梯队建设、协作精神,是高校人才队伍培育的灵魂。智库之所以为“库”,就是因为具有知识和政策的多重选择,经得起时间考验。高校培养的梯队人才,通过学术协作,既解决当下中国之关切,又思考未来世界之所需,为政府提供应对不同时期需要的各种学术与政策工具。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