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成为新型智库建设排头兵

大学应成为新型智库建设排头兵

中国智库的春天已经来临。近年来,加强智库建设首次进入中央全会公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专门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各地深受鼓舞,智库建设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的讲话,增强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自信与自觉,为中国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改革的需要是智库发展的动力;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智库发展的抓手;国家软实力是智库发展的目标。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呼唤智库时代的来临。这对高校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体制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大学学术研究的现实方向

中国学术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引进来有余而走出去不足,西学有余而中学不足,关注主义有余而研究问题不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高校的学术研究回归中国、面向世界,回归问题、面向实践,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论。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政策纽带;在历史与逻辑之间,缺乏实践纽带,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未在学术研究领域得到充分体现。换言之,中国学术研究的政策意识、实践导向、中国情结不够,长期以来制约了中国学术的进步和国际影响力。智库导向的学术研究,为高校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激励与实践遵循,可谓弥补了多年的短板。

具体而言,中国社会科学应研究中国问题、开创中国气派、具备中国风格,从而具有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时代要求。

中国问题,孕育着世界学术前沿。今天中国改革所解决的“中国问题”,早已不是当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所写的《中国问题》(The Problem of China),而是“中国的问题”(Problems in China),即发生在中国而不限于中国的问题——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解决中国问题,已经成为解决世界问题的一部分。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中国改革是人类最大的创新。中国模式为赢得这一话语体系主导权提供了基础。

中国气派,是中国学者应有的风骨。中国提出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表明中国超越了以前四个现代化为标志的赶超西方阶段,正在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确立中国当代政治文明话语权。国家治理完全可以扬弃以民主、自由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政治文明概念;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全可以形成人类新政治文明的话语体系。中国学者应认真思考如何以国家治理观缔造“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当代政治文明话语体系。

中国风格,是智库建设的当然要求。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现在更处于蓬勃复兴之势。作为文明型国家,中国应该而且能够提出超越西方、超越现代化又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构既具中国特色、又具世界普遍性的学术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应该呈现的中国风格。

中国的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的,而不是去追求与国际接轨,片面盯着国际一流。其实,把中国问题研究透,自然就是国际一流。中国某种程度上是被迫开启现代化历程的,却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强调中国特色,就是超越对西学的路径依赖,超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近代情结,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中国特色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源自于近代以来所开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实践,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