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的进程没有停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发展动能。这一轮创业创新活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技术、人才和资金等高端生产要素的聚集,催生一大批需求导向和大众参与的创新型企业。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已成为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传统企业“触网”,深化线上线下(O2O)融合,众筹、众包、众扶、众创等双创支撑平台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了大众创业活力,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315.9万家,同比增长19.3%,其中三季度平均每天新增1.2万家。
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广泛惠及民生。加快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既稳增长,又惠民生,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前三季度棚户区改造开工524万套,已完成全年目标的90%,城镇中低收入人群 “住有所居”的状况进一步改善。中西部铁路投资建设力度加大,截至9月末,全国铁路完成投资4919亿元,中西部铁路占71.4%。172个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73个。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加速,提速降费持续推进。随着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改善,各类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可及性提高,有效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商品、资本、信息、人才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能。
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进一步改善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积极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税负。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存款利率上限放大到1.5倍,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取得突破,资本账户双向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金融行业准入限制不断放宽,5家民营银行获批开业,众筹、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不断壮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相关意见发布实施。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双向开放推向更高水平。我国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比重逐步缩小,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前三季度,加工贸易比重下降到34.7%,服务贸易增长13%左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继续扩大,尽管制造业外商投资步伐有所放缓,但服务业投资保持相对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949亿美元,同比增长8.6%。“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取得重要成果。我国发起成立亚投行,启动运营丝路基金,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