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现大国成长坐标与路径之举(3)

映现大国成长坐标与路径之举(3)

第三,阅兵让我们再观察,这支人民军队以什么样的发展节奏前进,《讲话》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实现强军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条件。

因为阅兵场上的震撼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武器装备,所以,我军阅兵每每都把民众乃至世界的目光吸引到军事装备的发展变化上。如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的装备的发展变化作出简单概括,可谓已经实现三级跳:开国大典的装备全部从敌人手中缴获,包括从日本侵略者手中缴获。而35周年、50周年和60周年国庆阅兵,武器装备则是由国产与国外进口并重,区别在于比例变化,而本次则是全部为国产装备,这就是标志。当然,同样重要的是武装装备的技术水平,1984年的国庆阅兵,当全国人民包括站在观礼台上的我,都为“大块头”的核武器而倍感振奋,而今更对小型化、精准化而自豪和自信。这种变化,恰恰反映出我国国防科技与装备的迅速提升。

军队的发展过程和速度,背后的支撑并不单单反映在执政党的政治观、国防观,很重要的还是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军队建设速度直接映现出国家发展速度。为什么民众往往从阅兵中寻找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就在于阅兵是国防建设水平的全面而又充分的展示,这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体现,当展现出强大力量,就意味着中国在大国道路上走出了很远,又是因此而更有效凝聚人心和力量。

中国军队的发展速度一如经济发展速度一样,日新月异。装备现代化,1980年底笔者入伍刚几个月就走上战场,作为炮兵的计算兵,全手工作业,反应速度可想而知,而今军队的炮兵已经全自动化。1991年,针对军队建设滞后,一个团队的训练经费甚至赶不上美国一个中级军队的年工资,我发表了一篇题为《晴天里爆一声,咱们的军队!》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而今,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惠及军队,我军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毋庸讳言,从广场上走过的这支军队早已非从前,邓小平提出南海“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时候,除了中国人的和平愿望,也不能否认有军事力量无法保卫南海利益的原因,而今中国海军已经走向深蓝。1984年,站在观礼台上看到战略导弹走过广场,全国人民为之骄傲,而今小型化、精确化、机动发射,甚至打击能力指向太空,这一切,我们就如同为经济濒于崩溃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一样,军事力量日新月异,同样让国人为之振奋,为之骄傲。这恰恰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整篇《讲话》蕴含着一个重要思想,这就是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胜利,除了正义必胜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最关键的是世界人民拥有打倒法西斯的硬实力。这其实也是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因此,世界和平力量要维护二战成果,必须发展和平力量。同理,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也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强军目标。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