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百姓心中的“十三五”民生图景

全面建成小康——百姓心中的“十三五”民生图景

什么是小康?

答案在一个个数字里,一项项指标中。归根结底,在人民生活里,在百姓感受中。

“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正待起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

这是一幅日益清晰的民生图景,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呼应激荡,激励着13亿人民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不让一个人掉队”

即使从村委会出发,到达云南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仍然要在狭窄崎岖、杂草丛生的土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这里居住着63名拉祜族同胞。

由于地处偏远,村民们至今仍在布朗山深处以采野菌、割松香为生。依然处于深度贫困的村民中,连一个小学毕业生都没有。

在中国早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类似曼班三队这样贫困的角落,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最大焦点、最大难点。

“十二五”期间,党和政府把扶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年均减贫1000余万人,中国“扶贫答卷”举世瞩目。

但作为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摆脱贫困,又谈何容易!

按现行扶贫标准,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7017万人,其中6个省份贫困人口更是超500万人。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到西南的乌蒙山区,从华北的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到华南的武陵山区、罗霄山区,依然集中连片居住着贫困群众。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宣示和担当——“十三五”时期,扶贫是一块难啃却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扶贫的成败也将最终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

甘肃通渭县常家河镇贫困家庭马俊祥家中,一张扶贫图表挂在厅堂正中——

年人均纯收入:2693元;

贫困原因:缺资金、缺技术;

帮扶干部:蒲正格;

实施内容:安装并接通自来水,种植全膜玉米15亩……

类似的图表挂上了常家河镇每一个贫困家庭里,也挂在了镇干部的心里。详尽的信息,具体的举措,为精准扶贫战略写下生动的注脚。

“干部到我家是‘拔穷根’来的,希望以后能不愁吃穿,手头宽裕。”如今,马俊祥的小康梦想更加强烈,也更有希望。

“十三五”时期,扶贫将会越来越重视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已从原来的“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即通过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形成“六个精准”。

只有更精准的行动,才能打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让最后7000多万‘锅底人群’摆脱贫困,必须坚持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施策。”

路径已经清晰明确——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未来五年,这‘五个一批’政策,是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前进方向。”洪天云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