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百姓心中的“十三五”民生图景(4)

全面建成小康——百姓心中的“十三五”民生图景(4)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

时代脉搏不断跳动。对于小康,人们也不断有着新的理解和期许。

在城市,人们不再忧虑吃与住,但如果雾霾的日子增多,推开窗后无法看到白云繁星,幸福感就会因此打折。

在乡村,路已经修得四通八达,钱袋子也越来越鼓,养老、看病都有了保障,但从小玩耍的森林却在退化,河流遭受到污染,心情也会随之失落。

小康犹如一本不断更新的民生字典,为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下时代的最新注脚。

当中国经济前进的脚步不断加快,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瓶颈下,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

时至今日,小康包括“让‘APEC蓝’等能够保持下去”的小康;也包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康;还包括“无数劳动者更加享受劳动带来的尊严和快乐”的小康……

天更蓝、水更清、食物更安全……这些内容,无疑将在“十三五”发展蓝图中有更多体现。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顶层设计。

从事中国国情研究30载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十三五”规划将是中国第一个通篇贯穿绿色发展理念与举措的五年规划,将会进一步强化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比如“十二五”对空气质量的衡量标准还是PM10,“十三五”将会实行PM2.5。

“尽管几十年的污染不可能一夜间解决,但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愿景。‘十三五’有望通过更多措施减少碳排放,治污取得快速进展前景可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说。

展望“十三五”,我国将从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角度,更加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展望“十三五”,随着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力转变、公共服务的持续升级、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绿色发展道路的形成和确立,普通百姓的幸福指数将不断提升。

归根到底,全面建成小康,就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小康,一道历史考题,更是一道时代命题。

中国人为之思索了数千年、奋斗了上百年,却从未像今天这般如此之近。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展望“十三五”,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砥砺奋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陈二厚、齐中熙、何雨欣、刘羊旸、樊曦、林晖)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