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互联网+”战略中人的因素

关注“互联网+”战略中人的因素

随着“互联网+”即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不断融合,一个万物连接、人机互动、人人共创共享的新的社会生态依稀可辨。事实上,正如大航海时代前的人们尚不能描绘世界的版图,我们也尚不能全面描绘那个世界。

如果说芯片是电脑的核心,那么“人”将是“互联网+”的核心。当万维网的创造者伯纳斯·李敲出:Thisisforeveryone(献给每一个人),他所展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无私和高贵的情感,也是互联网的秘诀和核心动力。

2014年,中国网民总规模高达6.49亿人(手机网民5.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人均周上网时间26.1小时。人们在网络上交流、学习、购物、游戏、理财,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一应需求,在虚拟空间和实体世界中穿梭自如。

理想的万物互联将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无障碍连接。它将带来全球70亿人实时互动的头脑风暴,将带来云计算和大数据对信息的聚合和解析,将带来每个人和每件物体作为“信息熵”的超能连接,将改变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模式。同时,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利用与掌控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产品的创意者、设计者和决定者,不仅获得在消费中的主导权,而且取得在研发和生产中的主动权。企业以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的生产、经营、服务和文化已成为时代潮流。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物联网建设,提出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加强宽带普及和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组建铁塔公司,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制定和实施“互联网+”战略中取得了积极进展。

应该看到,上述策略和安排更多关注的还是硬件和物理环境,对于人的关注集中于高端技术人才和大学生创业等,政策视角的宽度和措施的广度还可加强。笔者以为,进一步关注“互联网+”战略中人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是更注重互联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推进民创。前三十多年,我们基本是依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需要我们将人力资源转为人才资本,不断培育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中国6.49亿网络人口并不代表6.49亿懂互联网的人口,大多数人还是在被动地接受和使用互联网,作为销售或服务的客体存在于网络。只有让越来越多基层的人们了解互联网,主动利用互联网,他们才能成为网络时代的主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才会有效转化为资源和动力,万众创新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同时,庞大、良好、熟悉“互联网+”的人力资源基础队伍,也将是互联网信息高层人才和重大创新脱颖而出的最肥沃的土壤。

二是更注重以人为本,促进民享。“互联网+”或万物互联的世界将是信息技术与人本身更为亲密、更为不可分割的世界。移动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等对人的影响应及早引起关注。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虽然一个人通过脸谱(facebook)可以有500个好友,但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人们一般可以打电话告知的人从5年前的7个人下降到现在只有伴侣了,有的人甚至连一个这样的朋友都没有。我们无时无刻不与世界相连,却深深地陷入“群体孤独”。随着互联网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断融合,潜在的身心健康风险还可能继续增多和加重,应该引起重视。

三是更注重安全治理,加强民治。正如“互联网+”的潜在利益我们尚无法穷尽一样,“互联网+”推进过程中的负面因素和问题我们也仍无法尽览。“伊斯兰国”利用互联网招募信徒、传播恐怖视频和信息、建立所谓的国家,是邪恶势力利用信息技术为害世界的一个例子。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以及信息安全更是早已为各方瞩目。网络的另一个特征是人人成为“自媒体”,无论是好声音还是噪音,无论是真相还是谎言,都可以通过网络无限的传播和放大。互联时代的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和课题,一个解题的方案也许是以网治网、以民治民、以互联网思维管理互联网。仍然靠政府集中化的治理不足以全面掌控网络的枝枝蔓蔓,民众有意识的自省和自发的护理行动,将是净网和清理网络流毒的基本力量。

总之,“互联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人类享有充分自由和发展的美好的愿景世界,民创、民享、民治将是通向这个世界的重要路径。在技术飞速发展、物质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不能迷失“人”的要素。无论变革最终通向哪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世界和自然的和谐永续应该始终是我们不移的目标。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