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据7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布局,互联网基础资源持续丰富,为互联网普及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互联网普惠,消弭数字鸿沟的民生答卷。数字技术的温度,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精准覆盖。《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农村网民规模达3.22亿人,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52%,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69.2%。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村村通宽带、乡乡通5G”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果。截至2025年6月,我国5G基站总数达455万个,行政村通5G比例超过90%,为农村电商、智慧养老等新业态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乡村,数字技术正改写传统生活图景;在城市,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的推广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门槛”,深度融入数字生活。 

 数字文娱出海,文化软实力的全球突围。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路径。网络文学作为“数字丝绸之路”的先锋,2024年出海市场规模超50亿元,培育海外网络作家46万名,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市场用户规模激增180%。“网络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打破了传统文化输出的精英化模式,让仙侠、历史等中国元素通过故事叙事渗透到海外用户的精神世界。网络游戏和网络视频的出海同样值得关注。“内容+场景”的出海模式,正在形成“技术输出—文化认同—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  

人工智能应用,重构产业逻辑的技术革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标志着数字经济进入智能化新阶段。截至2025年3月,我国已有346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DeepSeek等国产应用以“上线20天日活破3000万”的速度登顶全球应用市场,展现出中国在AI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人工智能正在从“工具”升级为“生产力要素”。产业方面,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国产人工智能产品不仅在千亿级参数规模、多模态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并与办公协同、教育普惠、工业设计、内容创作等场景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多个领域的智能应用生态。这些应用场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就业形态。  

11.23亿网民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对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正在完成从“流量变现”到“价值创造”的范式转换。当AR试衣、智能停车等场景成为日常,当“银发经济”“乡村振兴”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社会公平的增进、文化自信的彰显、产业能级的跃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数字经济既要在“数字出海”中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在“智能应用”中解决民生痛点。当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当数字文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1.23亿网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必将书写数字时代新篇章。(宣讲家网 章平周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视频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