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国家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答本报记者问

以商事制度改革统揽全局,主动简政放权,勇于自我革命

记者:张局长您好。商事制度改革影响深远,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到重要作用。请问,工商部门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中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茅: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改革部署,是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潜力的重要举措。从2014年3月全面推进改革以来,国家工商总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商事制度改革统揽全局,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认识,主动简政放权,勇于自我革命,切实发挥先手棋和突破口的作用,在改革发展大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年多来,我们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注重简政放权。改革,就是要针对现实,针对突出问题,切实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束缚。政府部门针对市场主体的大量行政审批,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市场主体的创立到生产经营,都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大量行政审批,上百个图章、繁琐的审批许可,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就是针对这些不合理的行政管理模式,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从百姓投资兴业这第一道门改起,以改革工商登记为切入点,通过工商系统的自我革命、主动放权,带动相关部门审批制的改革,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通过改革,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力和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注重统筹谋划,把改革方案变成改革实践。既注重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又注重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做实改革内容,创新改革举措。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登记制。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许可改为后置审批许可,仅保留34项前置审批许可项目。改企业年检制为年报公示制。改市场巡查为随机抽查,实现抽查对象和抽查主体“双随机”,进一步规范部门执法,减少执法上的随意性。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三是创新监管理念,注重事中事后监管。简政放权,不是一放了之,必须做到放管结合,在放活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当前,我国市场秩序还不规范,行业分割、地方保护、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仍较突出。对此,工商系统积极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机制和监管方法,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积极推动企业信用信息监管,通过建立经营异常名录、企业黑名单等制度,努力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让信用创造财富。四是注重与部门协同推进,凝聚改革合力。商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影响范围广,只有相关部门互相衔接、有效配合,才能推进改革取得实效。改革前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有226项,一些前置审批环节多、条件严、周期长,致使市场主体因无法取得前置的“证”而不能办理“照”,造成无证无照经营和监管执法漏洞。2013年以来,工商总局积极配合中央编办推进“先照后证”改革工作。2014年国务院分三次将152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调整或者明确为后置审批,取消了19项,只保留34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

商事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经济的活力

记者:相信这一系列简政放权措施一定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可否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商事制度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茅:通过近年的改革实践,我们感到,这项看似微观、具体的改革,实质是一项影响长远、影响全局的综合性改革。一方面,在整体改革中发挥了先手棋和突破口的作用,推动了相关部门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部门审批管理制度的改革,激发了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释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激发了市场活力,市场主体快速增长。通过商事制度改革,我国新设立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自2014年3月1日改革实施到2015年2月底,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超过1万户,改革前是7000户。今年1—9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315.9万户,增长19.3%;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6万户。世界银行《2015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的营商便利度排名,由前年的第96位,上升到去年第90位。中国排名上升,主要是中国“开办企业”专项排名,由151位上升至128位,上升了23位。二是促进了就业增长,缓解了就业压力。就业不仅是百姓收入的来源,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这两年,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不减反增,商事制度改革激发的以创业带动就业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至9月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2.73亿人,比2014年底增加2338.8万人,对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优化了产业结构,服务经济较快增长。通过商事制度改革,服务业企业数量大增,为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注入巨大活力。至今年9月底,在企业总量中,第三产业企业占74.5%,而改革前的2013年底是72.1%。特别是,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发展势头迅猛。前三季度,“互联网+”企业快速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设企业17万户,同比增长65%。第三方专业服务企业发展较快,对创业创新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四是促进了创业创新,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商事制度改革与国家创业创新政策形成了叠加效应,在全社会形成新一轮投资创业热潮。不少地方采取“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商务秘书公司、电商集群注册等改革创新举措,促进了新业态新经营模式的发展。五是促进了经济增长,为经济持续繁荣提供了基础。新企业的大量增长,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结构性作用,缓解了衰退产业对经济的冲击。近年经济下行,主要是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在大幅下滑。而大量新企业的增长,主要是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新型业态的大量涌现,对冲了衰落产业的下行,缓解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