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间节点,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宣布,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这个要求相比,我国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除去贫困人口总量多之外,现有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难度大,成本高,是亟需破解的主要难题。这些地区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这说明,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几年时间,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取得实效。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在扶贫工作中坚持和发挥制度优势,是我国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在不久前召开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同志对这条道路的内涵和特点作了完整阐述,即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坚持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这条道路的核心,就是坚持和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坚持中国制度优势的重要表现,是我国扶贫事业取得突破和跨越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大幅增加扶贫投入,出台更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提高市场机制的益贫性,推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党支部。扶贫开发要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要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搞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工作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这种“合力”的主要体现,一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大扶贫格局。努力建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有组织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二是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在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更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