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挑战 难得的机遇
当前,深化医改进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难点问题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集中暴露,各方面利益交织叠加,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一是深化医改总体成效明显,但各地进展和各项改革政策措施推进不平衡。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仍有待加强,公立医院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尚未理顺,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正在探索,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还需加快推进。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随着人口老龄化,预计到2020年,居民年平均就诊次数将接近6次,年诊疗人次将达到80亿左右,城乡、区域、层级之间医疗资源布局结构失衡、水平差异较大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在激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保体系规划、资源配置优化都提出了新要求。三是我国仍面临多重健康威胁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发传染病不容忽视,防控风险的难度加大。同时,我国现有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慢性病负担已占疾病总负担的70%。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四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对转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赖国家和社会的高投入、走简单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子不可持续,必须更加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在体系和结构调整中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发展质量。
同时,深化医改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工作,指导和推动医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全系统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有利于解决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综合判断,深化医改的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组织保障更加健全、社会环境更加有利,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宏伟的目标 艰巨的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发展卫生计生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新期盼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特别是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打造健康中国的重大举措予以部署推进,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保护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完善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政策,协同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实现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推动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落实政府办医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四个责任”,破除逐利机制,建立运行新机制,合理把控公立医院规模。建立现代医院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的制度和政策,增强动力活力,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优化服务的积极性。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继续提高基本医保筹资和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加强制度衔接。统筹城乡医保制度与管理体制,全面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与效率,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注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扩大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建立完善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实现每个家庭拥有1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继续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策略,科学实施艾滋病、肝炎、结核病、血吸虫、包虫病等重点疾病防治规划和行动计划,提高慢性病、精神病、职业病和地方病防治能力。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全国城乡环境整洁行动。持续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做好重特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
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促进医养结合,大力发展老年养老、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医药科技创新,加快医药信息化建设,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及医疗延伸性服务的发展升级,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中央高度重视、人民高度关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把改革推向纵深,建设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为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打造健康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