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地方政府债券管理为制造业打造适宜财税环境
制造业的发展也需要良好的地方财税环境。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可以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这不但可以促进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化,还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为地方财政支持制造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然而,地方债券发行接近今年下达额度的半数,第一批1万亿元额度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也完成过半。但地方债发行和置换的进度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关键的是财政部要求地方政府置换债券自发自还,债券风险被抬高,同时债券利率也被降低,收益不足以弥补风险,致使作为投资者的商业银行反应不够积极。另外,最高期限10年、加权平均期限6.45 年的已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仍未与资本性项目的投资回收期相匹配。
为此,需要进一步理顺财政和金融的关系,加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赋予地方政府债券较高的收益,同时,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中长期债券的比重,提高债券期限的上限,满足地方政府对长期资金的融资需求。
加强财政金融合作为制造业寻求财源支持
三季度,财政和金融的深度合作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均开始萌芽,二者合作的最大优势在于:积极财政政策将通过金融杠杆放大政策效果,这将是实施财政政策的新的有力抓手,支持制造业的财政政策也可以充分利用财政金融合作。
目前,财政和金融合作可广泛运用在PPP领域,从中可以获取成熟经验用于制造业发展,同时,因社会资本介入而节省的财政资金也可用于发展制造业。当然,其前提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需要看到的是,目前PPP模式还有待成熟。因为PPP项目必须同时保证社会资本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如果收益难以保证,必然带来更大的经济社会风险,也会对社会资本失去吸引力。因此,需进一步科学认识PPP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其在我国所能发挥的具体作用和可能存在的弊端,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出台更为谨慎和规范的政策。还要考虑地方政府当前和未来的财政承受能力,对社会资本的选择,建立健全示范项目的跟踪指导、对口联系和动态调整机制等问题。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专门为我国制造业发展“量身制作”一套合适的,考虑产业配套能力、中间货物、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技术等种种因素的财税支持体系。甚至可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的财税支持政策协调配合,在厘清内在联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出台一整套财税支持方案,形成战略合力,为助推经济发展引擎发挥最大效能。
(闫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于树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