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宝:文艺创作要超越“杯水风波”(3)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

摘要:人,是文艺作品的创造者,也是文艺作品中的真正主角。显然,个人的生活、人生与生命体验,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与开端。但是,如果文艺工作者只是醉心于个人的一己体验,醉心于“小我”之境的描摹,总在私域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中打转转,也就是耽于制造些“杯水风波”为满足,就会与社会和人民脱节,就难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大我”、宏远、深厚之作品——“杯水风波”间,当然难兴文艺之春的百花齐放。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不光是文艺,我们整个事业,都有一个“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可以说,从古到今,有卓越成就的人都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的人。现在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从事的各项事业,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是为了全体人民最大的福祉。这就是以人为本。我们个人的事业是大是小,是有成就还是平庸无奇,我想,同最初的发心,最初的立志,最初的胸怀抱负有直接关系,你的理想、发心、立志、出发点,好比是种子,你洒的是什么种子,最后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种瓜不会结出豆来,种豆也不会得到瓜。所以有位老先生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心大世界大,愿增成就增”。

你看我们的老祖宗提出的“三无私”,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叫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无私覆,天没有偏好某一个地方,专门把某一个地方盖起来,而是普覆天下;地无私载,大地如此地厚重,不管是高山大河,还是垃圾臭水沟它都能承载,厚德载物嘛;日月无私照,太阳和月亮也没有任何偏私,普照一切,这就是古代圣人的胸怀境界。

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的精英,自然要承继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精神、最精髓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观察古往今来的一些取得辉煌成就的人物,看看他们在早期是怎么样立志,怎么样发心的。

以人民为中心,这不光是文艺工作者的胸怀,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有的胸怀。所以,你的作品要真正的为人民所接受,一定要首先解决发心问题。以百姓之心为心,这样你的作品才能真正地走到人民群众的心里。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习总书记的讲话还举了很多例子,历史上能够走进人民心里的作品,都是坚持这个创作导向的。以人民为中心,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要有真实的感情,要心入、情入。比如说,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什么叫“深入”呢?心要融合到一体,感情要打成一片,这才是真正的“深入”。古人特别重视这个问题,提倡“著诚去伪”。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就要求作品要“著诚去伪”。假的东西,读者一看就看出来了。

古人云,“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对待人民群众,要像亲人一样的,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血肉一体的,像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你就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然都是假的。

古人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不管换了多少皇帝,但是五常是不变的,它是一把尺子,可以衡量皇帝,衡量老百姓。皇帝死了还要给他一个谥号,皇帝活着有史官,有谏官。史官要据实而书,实录;谏官要面谏。太子能不能登基?大臣要公议。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古代的这些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不只是管老百姓的,也管皇帝朝臣,皇帝死了还要受它评价。哪个皇帝好,哪个皇帝不好,评价标准是什么?就是有道还是无道。如果王朝内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有替天行道的人来了,就把他推翻了,叫替天行道嘛。

所以,“仁义礼智信”这把尺子,信是基础,信是土壤。仁的种子、义的种子、礼的种子、智的种子都是要种在这个土壤里,没有“信”,就是假仁假义,礼也是虚伪的,智也是狡诈的。中国古代那个“智”,不是说点子有多少,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强调辨明是非的能力,这是智的根本特征。这个智呢,“五常”是相互关联的,有了“智”你才知道“义”怎么做。义者,宜也,就是哪些事适宜做,哪些事不适宜做,你首先有了分辨了,这样你作为道德主体,你才能选择自己的行为,作出决定。

古人把老百姓当成天,“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我们的创作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导向,这样才不会走错路,这样才能真正写出宏大精美的作品,真正写出不光为当代人所接受,也为后代人所流传的作品。

我们不当作家的人,不搞文艺的人,也应该有这个胸怀。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光是索取呀。爱因斯坦说是顶级的大科学家,但他觉得,无论他怎么做,都难以报答自然、社会于万一,为什么呢?吃的是别人提供的,穿的是别人提供的,住的是别人提供的,走的路是别人铺的,连这个宇宙的阳光、空气、雨露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如何能报答呢?所以,一个作家应该讲这样的良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讲这样的良心,而且每天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回报社会、回报自己的父母师长、回报国家、回报大自然?

总的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党的宗旨、与我们事业的发展的目标,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这是我们搞好文艺创作的第一个根本原则。“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接下来就会完成自己的人格塑造,完善自我。

(二)要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搞好创作,要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国精神是什么?中国精神的内涵,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做了集中的表述。比如说仁义的精神,和谐的精神,还有尊老、尊师、重道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等。这都是在讲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我们的老祖宗讲“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的核心就是“仁”。“桃仁”、“果仁”也是用同一个字,这个“仁”就是生命的种子,也是精神的种子,所有的道德范畴都是由此派生的。

现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里面就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内核,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非常明确地提出,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足之本,要永远坚守这个本根,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离开了这个本根,可以说就是缘木求鱼。绝不能用西方的某些价值理念套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民主也好,法治也好,西方有,我们也有,但是这里面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习总书记在英国访问的时候,提出了中华法系的问题。中华法系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鼎足而三的重要法律体系,而且比国外的那些历史悠久,它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礼法并重,德法同举。礼中有法,礼中又包含德,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不光是个体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群体的行为规范,是国与国的行为规范,它包括了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最后,刑法从里面分化出来,变成了狭义的法。即便是狭义的法,它惩治的对象也是与德、礼有关的。比如说,不孝是什么罪,骗人是什么罪,怎么样处罚等等。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我们的传统,对我们的文化,对中国精神心怀敬畏,这是我们的精神生命线,没有这个,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延续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古老文明都灭绝了,中华民族一直延续到现在,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人们口头上不一定说核心价值观,但是这些价值观已经烙印进了他们的生命基因,进入了人们的潜意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行为举止中,会自然流露。

我们的文艺作品要表现什么呢?就是要表现中华民族既坚守自己的文化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包括我们的群体价值,和谐;包括我们的个体价值,仁;包括国与国之间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协和万邦;包括人同大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和而不同。

在国际上,美国认为我的这个好,就想在世界范围内复制粘贴。比如,美国认为,我的民主制度好,你亚非拉都要复制美国版本。我的美国精神好,我的耐克产品也好,还是什么也好,你要把它消化到你的血液里,皮肤变不了,要把你的心换掉。现在不就是有不少黄皮白心嘛。

中国古代有夷夏之分。夷,认为过去很落后、很偏远;夏,就是很文化、很先进。划分夷夏的标准不是以人种,不是以地域,而是以文化,即便是九夷之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啊。君子就是有文化、有道德的圣贤。中国精神最核心的就是爱国主义,我们的民族精神从古到今不断演变,与时俱进。孔子说“仁”,后来提“仁智勇”,到孟子“仁义礼智”,到汉朝加上一个“信”,成为“仁义礼智信”,又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包括温良恭俭让等。这是从纵的来说,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到今天。还有横的,56个民族,它的文化特征也是各有特点,存在差异。我过去提出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中华文化是多维的,同时又是向心的,是这样一种结构形态。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后来的文明发展历程当中,中华文化都呈现一种多维而向心的结构。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