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宝:文艺创作要超越“杯水风波”(4)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

摘要:人,是文艺作品的创造者,也是文艺作品中的真正主角。显然,个人的生活、人生与生命体验,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与开端。但是,如果文艺工作者只是醉心于个人的一己体验,醉心于“小我”之境的描摹,总在私域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中打转转,也就是耽于制造些“杯水风波”为满足,就会与社会和人民脱节,就难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大我”、宏远、深厚之作品——“杯水风波”间,当然难兴文艺之春的百花齐放。

“纵”“横”的交错的,最核心的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每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共同的旗帜,是永久的主旋律,也是我们的文艺作品永远要讴歌的主题。它既是个人的道德素养,也是我们整体的民族精神。佛教,他是最出世的,出世程度高于其他宗教。佛教的上报四重恩其中就有一个国土的恩,报国土的恩。现在有的人拿了外国护照了,入了外国籍了,如果他们还记得国土恩,还有爱国主义的情怀,还能坚守我们老祖宗的文化本根,说明这样的人良心未泯。

我们的中国精神,从文化传统来说,一个是文以载道的传统,一个是以文化人的传统。文以载道最早是唐朝的大散文家韩愈提出来的,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写的两句话,就是对韩愈的评价,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大家学了中国文学课,应该都了解韩愈,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很不满于东汉、魏晋、宋齐梁陈,一直到隋以来的萎靡的文风,他要清扫荡涤这些让民族精神萎靡的文风,致力于恢复先秦两汉的文风。先秦两汉的文化传统是什么呢?文以载道的传统。文章、文学绝不是个人感情的抒发,也不是哗众取宠、媚俗的产物,而是要有担当的,作品本身应该成为载道之器。

道济天下之溺,天下都沉溺了,堕落了,于是,就要用文学这个载道之器,用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大道来拯救世道人心。所以,任何一个动笔写文章、写作品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社会担当。好的文章可以道济天下之溺,甚至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把社会风气给纠正过来。

习总书记这时候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文艺繁荣发展的问题,提出创作问题,提出文以载道的问题,这同我们当前“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没有文艺的繁荣发展,不能叫“全面”,也不能叫“建成”;全面深化改革,就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这里面就包括文化立法;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和文风是密切相关的。延安整风,毛主席就专门整顿文风,提出三句话,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那些搞党八股的人是有害的,他们写的东西是毒品,毛主席说,他们如果自己看还不要紧,有的还要上墙,那就影响别的人了。还有的拿去出版,在报上发表,那毒害的人就更多了。你想一想,文艺作品如果导向不正确,如果都是有毒有害的内容,那会害了多少人啊?

所以毛泽东同志下决心在整顿党风当中来整顿文风,并且随后立即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做了一个著名的讲话。这个历史性的文献,首先就提出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延续到今天仍然存在,而且显得更为重要,更为严峻,更为迫切。延安整风时期,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当时的目标很明确,大家万众一心,就是抵抗日本侵略,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建设新中国。现在呢,我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万众一心,现在是否做到“一心”了呢?怎么做到“一心”呢?就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凝聚,需要中国精神的凝聚,需要爱国主义的凝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万众一心。我们要在文艺作品里好好地来反映这个问题,不是反映我们一个人的感情世界,也不是为了讨好某一些阅读群体、观赏群体,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着想,要为子孙万代着想。因为你的作品出来了,不光横向的传播范围很大,而且从时间上来说,流传得很久。如果你的作品思想有害,而艺术上又能吸引一些人的话,那更可怕,就像用一个人,他没有德,但是他有才,与其用这样的人,还不如用一个有德无才的。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既然是文艺作品、精神产品,就要有感染力。“文化”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要收到这个功效。文化不是空洞的说教,是要用你的形象、你的情感、你的艺术表现手段来感染人、打动人,进入人的心灵。文艺作品,可以实现对人类灵魂的塑造;文艺工作者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同老师讲课不一样,同政治家鼓动宣传不一样,同平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一样,而是要用文艺作品来打动人,所以,一定在体裁、风格、表现手法上是有创意的,甚至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要努力表现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要出这样的好作品。

三、要把文艺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动力

文化的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擎。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有人认为,说到创新两个字,好像同我们的民族距离比较远。实际上不是的。大家好好读一读《周易》,《周易》是群经之首,《周易》有三个主要原则,一个是简易,一个是变易,一个是不易。“不易”是什么呢?“不易”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个道是《周易》所要表达的本体,研究易学的著作汗牛充栋,但是最根本的离不开这个本体,就是不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个“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也是人的本体,这个本体,易学家称之为不易,尧舜禹汤称之为忠,孔子称之为仁,宋明理学称之为诚,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儿。形而下者谓之器,天地万物可以说都是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的物质文化是器,这大家容易理解,制度文化也是器,各种制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器。人的每一个行为,甚至说人的每一个念头,人的每一句话也可以是器,有形的器。这都是变动不居的,恰恰是在这种变动不居之中体现了不易,这个天地之道。所以《周易》里面就提出了“与时偕行,应时而变”这样一个重要原则。

我们党在十五大的时候就提出了与时俱进,这可以上溯到《周易》。《周易》应该说同我们的民族一样的古老,不是到孔子才有的,伏羲画八卦嘛,文王演易嘛,孔子做传嘛,在伏羲画卦之前,已经有易的思维,不然他画不出来。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思想源头,是千万年来的对天地人的根本认识,是最高的理性思维。

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应时而变,重要的就是一个“时”,“变”同“时”是相关的。有了“时”,有了“变”,《周易》里面最能表现“变”的思想的就是革卦。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命这个词就从这来的,就是从《周易》里面,这个《易传》里面来的。所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这两句话,台湾的清华大学也是这两句话。

张岱年先生已经过世了,北大的老教授,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甚至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这两句话。天地在运转,君子要自强不息。创新就是自强不息,不息是生命的特点,叫生生不息。在这个生生不息当中,与时偕行,自强逐渐发展起来。所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是以创新为主要精神标志的。

文艺,作为器的一部分,刚才说了,文以载道,不光文以载道,什么都可以载道,行以载道,心以载道,每一件器物都可以载道。那么,文以载道,也要创新,真正创新了才能载道,不然它没有载道之力,它不能成为载道之器。如果是一篇空洞的说教,对人没有任何感染力、影响力,就是孔子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走不远的。

古人一直非常重视文学、文字的感染力量,它的传播力,它的深入人心的穿透力,这都是通过文艺创新来达到的。现在,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视创新这个问题,中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创新包括各个方面,观念的创新,体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思维的创新,文艺的创新又走在一切创新的前面。刚才说,文艺是整个文化的前哨、触角、探头、神经,所以它在创新方面是最敏锐的,它最能够开启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这么多年没有大家,没有精品,说明我们在创新方面萎缩了,处于一种没有振作的状态。怎么办呢?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文化本根上,找创新的最古老的基因,把这个注入我们的精神。

也就像张载所说的,继往圣之绝学,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继承传统的前提,你谈不上创新。所以,首先我们要把文化当中这些最古老的创新基因注入我们的生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担当起历史的使命,担当起道义的责任,这几种条件综合起来,加上当前对创新的迫切需求,加上创新的激发点、出发点,以此来催生你的灵感,催生创新的火花。

文艺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风格创新、表现手法创新等,现在提出来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像美国大片,用一个3D技术,就不一样了。中国人是很聪明的,但是这么多年模仿的比较多,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粗制滥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用文化创新、文艺创新,激活创新的活力。我们不光是写几本小说,写几首诗,搞几场戏,谱几个曲子,我们要用创新性的创作,用文艺精品,来唤醒全民族的创新生命、创新热情,这样才无愧于这个时代。

今天就同大家交流到这里,提出一些粗浅的体会,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