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积淀文学创作底蕴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徐贵祥
当代中国军事文学,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程,根本原因就是得益于生活的慷慨馈赠。那个时期的作家,多数是战争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有丰富的创作素材,有直接的现场感受,有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也有强烈的情感冲击。作家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活,作家本身的行动,也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如何发展、军队作家在强军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提供正能量等等命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
当前,日新月异的军事变革,让富有创作经验的老作家在生活的新状态面前捉襟见肘,而年轻作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的观念和能力尚未成熟,因此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军队作家不是生活在真空,文艺作品的商品化、文学事业的市场化,经济利益和功名利益的双重诱惑,对少数军队作家同样发生作用,譬如职业道德滑坡、职业精神弱化、创作能力萎缩、后劲不足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往往在利益权衡之下大打折扣。有的即使到了基层,和官兵之间的感情也存在一定的隔阂。要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说到底,文学是心灵的事业,是情感的产物。军队作家,更需要培育一颗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军队的赤胆忠心,这是我们进行军事文学创作的根本动力所在。
军队作家要在这个蓬勃的春天里找准自己的土地,根朝下扎,树往上长,甘于清贫,固守高贵,始终坚持在生活一线,在火热的强军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创作出有温度、有道德、有血性、有筋骨的军事文学作品,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紧贴官兵需求发展砺剑文化
第二炮兵某旅政委 陈志豪
文化的声音最温润心灵、感人肺腑,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永存的丰碑。基层官兵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从内心深处非常渴望有反映我们真实内心世界、学习训练生活、点滴酸甜苦辣的优秀文艺作品。这种作品对大家来说,如同阳光雨露、心灵甘泉、精神食粮。
官兵普遍反映,每次看《大决战》,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唱《义勇军进行曲》,都有直达心灵、叩击心坎的震撼,仿佛走进了先辈先烈的精神世界。强军路上有优秀的文艺作品相伴,浑身就会充满干事创业的力量。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等文学作品,《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影片,《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等红色歌曲,激励着一代代革命军人以身许国、献身使命。官兵一致认为,当前敌对势力不遗余力搞历史虚无主义,歪曲我们的历史,抹黑我们的英雄,我们感到很受伤害,迫切需要出现一批还原历史真相,旗帜鲜明歌颂我党我军光荣历史,大张旗鼓表现革命英雄光辉形象的优秀作品。不少官兵在座谈时感慨:“一个好节目,一部好电影,一首好歌曲,往往能启迪思想、收获崇高、激发斗志。”我们期盼更多弘扬主旋律、彰显正能量的军队文艺作品,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中铸就金刚不坏之身,抵御西方“文化冷战”带来的侵蚀影响,好让自己聚精会神砺剑备战、心无旁骛精武强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