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五年规划: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原题:“十三五”规划: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与“十二五”规划文本相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在坚持开放发展方面迈上了更高台阶。根据《建议》文本,“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大局,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人大重阳认为,“十三五”将是中国第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制定五年规划。

站在世界地图前制定五年规划,首先要认清楚“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此前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这给我们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了大趋势的判断。有了这个判断,《建议》指出,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还表示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这都是“十三五”规划应对新问题提出的新任务。

站在世界地图前制定五年规划,特别集中地体现在“一带一路”进入“十三五”规划。从改革开放之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开放以“引进来”为主;当下,我国已经步入“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乃至“走出去”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的阶段。这要求中国更自觉地梳理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规划对接。这就要求中国经济需要在各个层面上与“一带一路”有关各国进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行了,不要管其他人。”“中国自己还有那么多穷人,为什么把钱投到非洲、投到‘一带一路’?”这是舆论场上的热点话题,必须予以正面回答:我们为什么要“站在世界地图前”制定五年计划?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在深度融合的世界经济中,中国已无法“独善其身”。要想自己发展,就必须“兼济天下”。

如果说,30多年前的开放,是破除了关起门来搞发展的迷思,那么如今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国际产能合作,参与全球治理,就是第二次开放,就要破除关起门来搞规划的迷思。所谓“先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要想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必须同时把大家的事情搞好。

先“予”而后“取”,有“舍”才有“得”。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产业资本“走出去”的时代,这要求我们以产业资本的逻辑,对予与取、舍与得之间的关系有新的认识。要想培育市场、培育需求,必先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先行投入,扩大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到国外修路架桥,并为此提供融资等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也在输出“中国标准”、“中国规则”乃至“中国价值”,形成全球对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制度性依赖。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产业升级和打开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