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与国家发展动力重构

“四个全面”与国家发展动力重构

站位要高、视野要宽、格局要大,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整体逻辑和国际化现实图景两个维度,对国家发展动力重构进行历史方位描绘,以此保证国家发展动力重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疑是国家动力重构的首要问题。

国家发展动力重构的历史方位

国家发展动力重构,既不能撇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整体逻辑,也不能脱离世界历史的潮流趋势。观察当下没有历史眼光,自话自说缺乏国际视野,都不能实现对国家发展动力的优化升级。

现代化维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不难看出,党的十八大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觉把任期工作与中国近现代发展的整体逻辑统一起来,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政治使命感主动顺应“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以此为遵循架构政治空间和工作任务,进而才有“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样清晰的政治方位和奋斗目标。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政治智慧和情怀,能够自觉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置到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的整体当中去理解,使十八大领导集体的政治小周期主动顺应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周期。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也充分体现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历史的内在延续性和统一性回应,注定中国未来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党在重塑国家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的选择中,一定会自觉继承历史底蕴和逻辑,主动顺应现代化趋势和方向,只会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更自觉、更主动、更专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参数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坐标中只会更雀跃、更权重、更丰满。国家发展动力重构也只有在现代化的链条上才会找到其首要逻辑和历史方位。

国际化维度。“无论在物质产品方面还是在精神产品方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但是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的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成为世界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闭关锁国就已经为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打破,中国就已经被动地进入“世界历史”。和历史上被动的“门户开放”不同的是,中国改革开放自觉加速了走向“世界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到今天中国已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贸区”、“ 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银行”等由中国出面领导组建的区域性或国际性组织已经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国由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正变身为领导者和引领者,全球化的不可逆注定中国必将继续加大“走出去”的广度和力度。因此,把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作为衡量中国新型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标准,既符合中华民族历史逐步成为“世界历史”的长期趋势,也符合中国未来亟需拓展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中国的发展空间已经离不开世界,“世界历史”的演绎也愈加需要中国的担当和尽责。国际化、全球化、世界性、区域性等现代国家特性不可背离,只能跟进,中国可以主动选择自我认同的国际化方式和策略,可以加大新一轮全球化的中国元素和比重,也可以抬升中国在未来全球格局中的份额和主动地位,增强话语权,但唯独不能拒绝和放弃国际化参与。这既是衡量中国国家现代性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重塑发展动力、开发发展空间的主要途径。国际化的纵深参与程度是国家发展动力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发展动力塑造的未来主流方式。只有在中国元素国际化的份额上升中,中国才会真正形成新的发展比较优势。所以,关于国家发展动力重构的历史方位,一定要加上国际化考量,以此来保证国家发展动力重构的时代性和空间性。

现代化是内生指标,国际化是外生指标,只有内外兼修,把本土逻辑与国际逻辑两个参数结合起来,中国国家发展动力体系才会兼具历史与全球两种品格,才会在国家发展实践中取得成功,也才能真正获得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