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建议: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2)

“十三五”规划建议: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大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区域发展的差距本质上也是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加快农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占全国人口47%的农村居民收入能否上去,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能否同步小康?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难题。同时,这又是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关系到我国经济长远持续发展。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补齐农村这块短板上下大力气,取得突破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按照这个新思路,要通过对现行城乡发展制度的改革,让农村居民享受平等发展的权利,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现行城乡居民基本权益的不平等,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财产权的不平等和户籍权益的不平等。农民的住房尚不能像城里人一样进入市场交易,使农民不能像城里人一样分享到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增值的收益;有许多农民工在城里干了二三十年,尽管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仍然入不了城市户籍,享受不到城镇户籍上附加的各种公共服务。这两个不平等,严重制约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长期以来,公共服务投入的重点在城市,形成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巨大差距,农村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环境差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种7亩多地,经营规模狭小,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农村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而城市的技术、资金和高素质劳动力很难进入农村,城乡要素配置越来越不合理。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构建这样一个新格局必将对农村生产力带来又一次大解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着重扩大公共服务

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正处于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的过程中,然而我们在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上尚不能适应这一需求结构的转变。在个人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供给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但是在公共服务的供求关系上,则呈现严重的供给不足状态,包括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环境、供水、家政等等,都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的需求。在许多地方,养老院床位一床难求,进幼儿园需要交纳赞助费,交通严重拥堵,停车泊位缺少,空气和水遭到污染,公共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设施落后,社区服务短缺。同时,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又比较大。造成公共服务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公共服务建设主要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政府财力不足,社会资金又缺乏进入的机制,必然带来个人消费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各地人均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相差悬殊,直接导致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各地区和城乡之间人均公共财政支出的大体均等,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五中全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

扩大公共服务建设,在“十三五”期间,需要改革公共服务投资体制,推行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通过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转让(BT)等模式,赋予投资者一定的政策,使之能按期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回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能把巨量社会资金引入到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领域,迅速改变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的局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