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视野下的全面小康与现代化

五中全会视野下的全面小康与现代化

刚刚闭幕的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可以说,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了全面小康的大门口。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回溯探讨一下究竟什么是全面小康、怎样建设全面小康以及实现全面小康后我们还要向什么样的新目标去进发,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进入”到“建设”,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

所谓小康社会,实际上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追求的一个美好梦想。早在《诗经》里就提到了“小康”这个词。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曾经对小康社会作过一个描述,表达了中国人对衣食无忧、满足温饱生活的向往。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前来中国访问,问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子?邓小平回答是“小康之家”,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小康社会。此后,邓小平每次见到外宾,几乎都要谈到小康社会的目标问题,越谈思路越明确。到十三大前夕,大致形成了这样的战略设计: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花20年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花50年时间,也就是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天,我们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设计称之为“三步走”,邓小平也因此获得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称号。

世纪之交,我们实际上已经提前完成了原定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所以党的十五大提出“进入”小康以后,还有一个“建设小康”的问题。当时提出一个新的“翻两番、三步走战略”,即在21世纪头20年翻两番,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再用3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正因为如此,后来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邓小平的“进入”,到江泽民、胡锦涛的“建设”和“全面建设”,再到习近平的“全面建成”,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更加充足!

从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强调补齐短板、“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理想日渐突出

五中全会把未来5年看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全面小康,顾名思义,关键是“全面”。这个“全面”,除了它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它覆盖的人群、涉及的地域也都是全面的,是包括老少边穷每一个地区在内,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掉队的全面小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我们“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同时,也“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当然,全面实现小康,56个民族都要达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对于“全面”的内涵,五中全会还作了进一步拓展,提出了一个新理念,叫共享,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为了达到共享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规划建议中提出,“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其中特别提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突出短板,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为此,他强调要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决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可以说,在建设建成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从当年强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今天强调“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我们方针政策的一个重大战略转变,是我们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如何实现全面小康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