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视野下的全面小康与现代化(3)

五中全会视野下的全面小康与现代化(3)

“十三五”规划一手托着全面小康社会,一手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承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意义重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短短3年时间里,到23个省市区进行了35次调研,7次提到“十三五”规划。在接见外宾和出国访问中,也有5次提到“十三五”规划。这次在五中全会上,他又改变惯例,亲自作关于“十三五”规划的说明。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十三五”规划?因为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任期内第一个完整的五年规划,它不仅是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而且是承接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一手托着全面小康社会,一手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承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这只是历史赋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使命之一。与此同时,新一届领导集体还将肩负起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就是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历史时期。从时间上讲,就是从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时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实现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并为未来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不要以为未来30年的现代化建设仅仅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简单延续,它是更高阶段上的国家建设,必将面临更多更大的新问题、新挑战,现代化的最终实现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宏大的战略、更严酷的斗争,是经济模式、生产方式乃至文明形态的根本转变和飞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的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实现现代化的未来反观和审视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更主动地对接未来现代化的新征程。换言之,我们必须全面规划好现代化建设的新蓝图,决不能认为它离我们还很远,还用不着操心。要知道,国际上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的国家比比皆是,在中等收入陷阱里苦苦挣扎的国家也为数不少。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它们的教训。

由此可见,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我们党既要率领全国人民成功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科学认识和谋划未来30年的现代化建设全局,积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就是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的历史任务和历史定位。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及时作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时期”这样一个时代判断,使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要明白我们所处时期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任务,自觉开展这种新时期“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在这个时期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也都要体现这一历史定位和历史任务,为开展这种伟大斗争树立起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

善于把握时代特征,确定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是首先对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判断,认为已经从冷战转向和平与发展,从而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以后,他反复强调要把握战略机遇期,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到了世纪之交,虽然时代主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比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扑面而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应对各种挑战,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到了新世纪新阶段,虽然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各种矛盾更加集中突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由此应运而生。

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手中。这一代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强调,我们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只不过这个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些新的特征和变化,沉着应对,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