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重要内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并提,次年2月,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上,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他强调“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北京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旗帜鲜明地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
时至今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表述似乎不再常被提及。但是仔细琢磨,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以及他对“四个全面”内在关系的深刻阐述,恰恰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当今中国社会环境下,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但没有丝毫动摇和偏移,而且更加坚定自信,更加清醒执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要依靠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是基础,是动力,是标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党的基本路线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然而,经济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经济建设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历史走到了人民温饱基本解决,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要求和成效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中心环节是经济的健康发展,重点体现在“全面”二字上,这个“全面小康”,是指小康覆盖的人群和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当前,我们建设小康主要问题是不“全面”,一是区域、群体不平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二是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的不均衡。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面小康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全部实现小康,不使一人一地掉队;同时,“全面小康”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各领域全覆盖的小康。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经济,要把蛋糕持续做大、做好,而且要分好。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我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于受到资源环境等制约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结构、动力必须调整,同时面临巨大压力和较大风险,有人据此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可以放一放、缓一缓,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习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经济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实现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实现了全面小康之后,仍然而且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永远铭记发展才是硬道理,才可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