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高速增长中 使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在中高速增长中 使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中高速增长和向中高端迈进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两种方式、两种形态和两个侧面,这是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总体要求。达到这个“双目标”的最佳状态,是能够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两者互为条件和相互激励。具体来看就是:

一方面,争取中高速增长是向中高端迈进的主要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系统性条件。在“十三五”期间,全国努力保持6.5%以上的增长速度,不仅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所必需的,也是维持正常的经济运行的基础。因为如果经济运行不能保持一定的中高速度,就无法支持充分就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开支的需要。没有稳定增长的经济社会环境,产业转型升级也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摆脱低端的“国际代工者”角色,可以为中高速的增长提供坚实的技术经济基础和支撑条件。很显然,在经济结构、技术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随着资源供给、环境质量、温室气体减排等约束的强化,经济增长的空间将受到严厉的压缩。因此如果维持低质低效的低端发展格局,极有可能使发展不可持续并陷入发展陷阱。

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让地方、企业得到适当的休整和调理,可以为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这在一般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增长速度从高位下降得太快,虽然它可以为行业内的少部分优势企业提供来自供给端的资产兼并重组机遇,并可能出现市场份额的集中效应,发挥大企业的优势,但同时也有可能由于低速增长而造成需求端的猛烈收缩,并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危及全行业绝大部分企业的生存,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因此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这种破坏性极大的转型升级形态我们必须要坚决地避免。

五中全会报告中所讲的产业发展要迈向中高端,是指产业分工格局、产业链环节、价值链的地位要不断地向其高端攀升,也就是产业要向高级化方向演化。产业高级化不是指产业的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顶端位置,也不是指要将产业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品牌塑造为全球的奢侈品品牌,更不是指产业的发展仅仅去满足少数收入水平处于金字塔顶部的社会阶层成员的需要,而是指产业的发展要实现高经济效益化,即要逐步摆脱在全球价值链低端分工、被发达国家全面锁定的不良格局,在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生产率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高附加值化和高经济效益化的发展。因此,迈向中高端发展更多的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转型升级,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水平提升或者市场定位的层次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此来看,“提高生产率”是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的政策标准和依据。这是因为:

第一,我们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无论发展什么产业,根本上是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生态文明。企业采取提高员工素质、研发新技术、更新设备、加强管理、构建渠道、培育品牌等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增强企业的盈利和效益。

第二,提升生产率是实现“稳增长”的重要保障。企业生产率慢于劳动力工资、资金价格上涨,是企业经营效益下降、投资意愿减落的主要原因,在宏观上就表现为经济增速下降、财政增收困难等。归根结底,企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才是经济增长经久不衰的可持续源泉。

第三,只有生产率的提升,才能使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进入良性轨道。“惠民生”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工资作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增长的可持续性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能否与之保持同步和适应,否则“收入倍增”等规划就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因此,面对当前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迅速上升,迈向中高端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策略,就是要让传统产业提升生产率,通过生产率上升克服成本上升因素,并通过更低成本和价格刺激市场扩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