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围村”,建设美丽农村(3)

破解“垃圾围村”,建设美丽农村(3)

转变治理方式告别“垃圾围村”

如果说工业化背景下的农村环境问题,更多体现为一种结构性的发展矛盾,并非政府、社会、个体中的任何一方能够单独破解,那么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则属于中观层面的历史欠账,是地方政府稍微改变治理方式、“跳一跳”便可摘到的“桃子”。

继“垃圾围城”之后,“垃圾围村”成为环境危机正在蔓延的现实注脚。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美丽乡村战略,均将“村容整洁”作为乡村社会提质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一方面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生活垃圾数量成倍增长,有毒有害、难以降解的垃圾种类比例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些地方甚至在这方面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如此“一快一慢”中,管理短板下的“脏乱差”问题不断侵蚀着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乡村社会的“形象分”一再下滑。于是,“垃圾基本靠风刮,污水基本靠蒸发”的“处理”方式,成了无奈的自嘲。

现代农村面临着两方面的环境压力。一是城镇化、工业化所带来的——工厂向农村转移,固然在吸纳就业和拉动相关配套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上,为一部分地区的发展装上强的引擎,但也犹如一柄双刃剑直插乡村社会软肋。与之如影相随的环境污染令田园牧歌戛然而止,发展代价被转嫁到农民头上。如果说工业化背景下的农村环境问题,更多体现为一种结构性的发展矛盾,并非政府、社会、个体中的任何一方能够单独破解,那么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则属于中观层面的历史欠账,是地方政府稍微改变治理方式、“跳一跳”便可摘到的“桃子”。当“白色污染”蔓延农村,自生自灭、落叶归根式的垃圾处理方式便逐渐走向终结。垃圾无害化处理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设备,更有一套统一、完整、严密和有效的垃圾收运体系。然而,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期被作为村集体公共事务的一部分,主要由村民自治组织来负责实施。且不说这样的方式容易引发各自为战的弊端,即便垃圾处理的城乡之别得到默认,对不少在“空心化”困境中挣扎的村庄来说,脆弱的自治机制也难以担当如此重任。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统筹力度,把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这把火烧得更旺一些。

保护民众的居住生产环境,不仅要考验地方政府的行政智慧,更考验政府领导的长期发展眼光。回到“食物链”的原点,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为例,只有解决好乡村治理问题,才能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才能重新唤醒美丽乡村的记忆,成就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清明,让农村和城市在环境保护上取得双赢,不仅利国利民,更惠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