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的发展与绿色的幸福指数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来看,发展是复杂的有机体,无论自然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因而五大发展理念最终落脚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的“共享发展”。从共享发展视角看,绿色经济仅仅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它能否普惠民众、能否将增长成果转化为民生需求则是决定民众幸福感的关键环节。
掠夺式增长导致的环境恶化与民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大,民众已经开始改变对物质财富的单一聚焦,而将生活环境纳入到幸福指数的衡量范畴中,形成新型的“绿色幸福指数”。一些统计数据的研究表明,资源优势包括城市绿地的增加并不会直接地提升居民的绿色幸福感,相反包括天气质量、工业污染处理情况以及城镇污水处理情况则是居民较为敏感的,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何近年来“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运动层出不穷,为了捍卫居住环境很容易引发周边居民的坚决抵制甚至集体抗争;同时民众将雾霾视得“比非典还可怕”,对于PM2.5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物价指数和沪深股市指数的热度。
要通过绿色发展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关键在于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乃至普通民众寻找到有效的机制,共同合力去营造一个美丽、健康而和谐的居住空间。首先是提升居住环境,包括对工业污染和城镇污水的处理,加大对“雾霾”的治理力度,重视同时兼具绿化美化与民生休闲的公共设施建设;其次是合力倡导资源循环利用、低污染生产和低碳生活。例如政府提升企业环境监控的标准和处罚力度;企业主体重视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民众培养绿色出行、环保出行,加大对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的利用;最后其实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培养民众的“绿色文化”。所谓“绿色文化”不仅是指由绿色植物形成的文化,例如草原文化、花卉文化和森林文化,还泛指与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等绿色理念相关联的文化,例如生态伦理、生态美学与生态艺术等。基于理念的“绿色文化”其实也是有机地嵌入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例如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政党、绿色新政以及绿色教育、绿色公益,等等。总而言之,绿色文化的发展通过改变一个社会主导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将保护环境、平衡生态和节约资源带到各个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